痛风石是如何形成的?

右上角立即关注,更多健康内容不再错过,不定期惊喜送给你

痛风石是痛风病人病情发展的一种结果,但是有不少的患者并不清楚痛风石是怎么样形成的。

下面,本文就给广大患者详细解读痛风石形成的原因。

痛风石是由于血中过量的尿酸沉积于皮下而形成的。沉积于皮下的尿酸盐为白色的结晶状,对皮下组织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皮肤及皮下的炎性反应。久之可引起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尿酸盐沉积亦逐渐增多、扩大,结节可发生破溃。

痛风石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认为,血尿酸在0.54毫摩尔/升以上时,50%有痛风石。多见于起病后的某个时期,平均为10年左右。总之,血尿酸浓度越高,病程越长,发生痛风石的机会越多。痛风石逐渐增大后,其外表皮肤可能变薄溃破,形成瘘管,排出白色粉笔屑样的尿酸盐结晶物,经久不愈。由于尿酸有抑制细菌的作用,继发感染少见。发生在手足肌腱附近的结石,常影响关节活动,有时需手术治疗。

痛风石是如何形成的?

痛风石应该如何预防

1、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含嘌呤高的食物有动物内脏、牛羊肉类、鱼虾、蛤蛎及碗豆等,这类食物痛风患者要尽量少吃或不吃。痛风患者应多吃嘌呤含量少的食物,如牛奶、黄瓜、鸡蛋、面包、番茄等,以减少外源性嘌呤进入体内。

2、低蛋白饮食,痛风患者按每公体重摄取0.4-0.5克蛋白质作为标准,每日蛋白质总量应控制在40克左右,适当限制鱼类、豆类食物的摄入量。每日1杯牛奶加2个鸡蛋,或瘦猪2两,即可满足其肌体对蛋白质的需要,不可过多。

痛风石是如何形成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3、禁酒,少饮咖啡、茶: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可诱发痛风发作并加重病情。

痛风石是如何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痛风   瘘管   嘌呤   尿酸   皮下   结晶   蛋白质   病情   局部   牛奶   患者   鸡蛋   白色   食物   皮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