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厥阴病之桂枝汤证第25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厥阴病之桂枝汤证第25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表部厥阴病之桂枝汤证第25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1、纲领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二、厥阴病

1、纲领证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2、当归四逆汤证

3、桂枝汤证 表虚证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医宗金鉴》云: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己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也。

丹波氏云:脉洪大者,《玉函》作“若脉但洪大者”,有“但”字,可见其无他证也。

渊雷案:

大汗而脉洪大,疑似阳明白虎汤证。脉但洪大,则无白虎证,而桂枝证未解也。盖汗出是桂枝、白虎共有之证,洪大是白虎独有之脉,惟白虎尚有以烦渴为要证。今汗出、脉洪大而不烦渴,与桂枝,则对证不对脉,与白虎,则对脉不对证,是二汤者,皆非得当之剂也。仲景竞与桂枝,不从其脉之洪大,而从其证之不烦渴,可知诊治之法,证重于脉矣。且烦渴与否,可以问而知,不可以切而得也。近时名医治病,有不许病人自诉症状,自示脉法之神者,亦异于仲景矣。

桂二麻一汤之证,与各半汤略同。形似疟,一日再发,即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也。彼云:其人不呕,清便自可。此不言者,省文也。惟此条得之大汗之后,则桂枝证多于麻黄证,故增桂枝之量为桂二。大汗之后,而形似疟,则浅层血管乍张乍缩。当其缩时,必复闭汗,故仍须麻黄以发之。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殊,去皮尖),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珠,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方极》云:桂枝二麻黄一汤,治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者。

渊雷案:

此汤分为二服,则每服得桂枝二十铢二分铢之一,麻黄八铢,芍药、生姜各十五铢,甘草十三铢,大枣二枚二分枚之一,杏仁八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分为二服,则每服得桂枝十二铢三分铢之一,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各八铢,大枣一枚三分枚之一,杏仁八个。是二方每次所服,麻、杏同量,而此方之桂、芍、姜、草、枣,多于桂麻各半汤约各一倍,故彼名各半,此名桂二麻一也。

二方药量本微,其所出入,则微之又微,于此可悟药量随证轻重之法,固不必执泥古方之定量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桂枝   同量   洪大   伤寒论   药量   麻黄   芍药   大枣   去皮   甘草   生姜   纲领   杏仁   在外   大汗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