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史

当文明的曙光照耀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中华民族开始了他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而在华夏文明当中,有着一项默默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传统文化——中医。

中医,如何起源的?古代的人是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医的呢?

最早的中医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定论,部落族群中的祭司多数担任医师的职责,就是我们统称的巫医。最早的医药卫生活动起源于商朝。

由于当时战乱严重,著名政治家伊尹通过对药物的煎熬去害,将单味药演变为现在的复方。而到了周王朝,《周礼》中便清楚的记载了四类医学: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通过这些令当时的人在面对四时之疾和五毒之病不再畏惧。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医和也提出了:六气以阴阳为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的理论。之后,扁鹊在《难经》中确立中医诊断学,即“望、闻、问、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阴阳五行才正式进入中医理论。

秦汉时期,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便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参考文献,病方内容显示当时已有中药复方配伍理论。而其中记载的痔疮的治疗方法运作至今。

之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也标志着当时本草学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相传《神农本草经》是由神农氏尝百草所著,其实,《神农本草经》是由秦汉时期多位医学家经验的合辑,最早的中药学文献其中提出的“四气五味”学说一直沿用至今。

《黄帝内经》提出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三大特点,正式确立了中医这一庞大学科体系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医进入了系统理论总结的新阶段。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医辩证基础,通过外在表现来辨别身体内部疾病,再加以治疗,两部著作记录药方两百余篇,为之后的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也正是如此,大量按地域划分的医派就此形成。

明清时期,在当时国外还在面临鼠疫、天花、黑死病等“不治之症”时,中医就已经有了最初的种痘技术,成功缓减了温病若带来的灾难,百姓健康也带动国家生产与发展,才有了万国朝拜的盛世景象。各医派更是百花齐放。清代初期,聚集了以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崇山为代表的一批名医人物,为中医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到了近现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及文化入侵,中医受到了来自西方医药的冲击,当时的先进人士,更是提出废除中医的理论。中医学科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只能在夹缝中自求生存。

直到1936年《中医条例》的出台,中医才又一次拥有一席之地。1956年中央认命政府发布公函,设立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学院,将中医设为扶持发展对象,中医也真正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更是迈上一个新台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中指出:

①.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②.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③.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④.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⑤.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⑥.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⑦.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⑧.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⑩.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十条详细说明可国家对中医药的定位及具体规划。

中医迎来了历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中医学院   本草   中医   华夏   中医学   复方   医药卫生   秦汉   神农   发展史   中医药   阴阳   时期   理论   医学   医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