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该是“症”,还是“证”?

下列内容摘自:《症因脉治》,明·秦景明 撰,清·秦皇士 补辑 郭霞珍等 整理。

原序

医有五科:曰脉,曰因,曰病,曰症,曰治。丹溪先生以病症为一,故以四字赅(gāi)之,纂成一帙,名曰《脉因症治》。实为寿世之书,奈后代诸贤,不业是作,遂至散亡淹没,予所深惜。然谛思之,仍有难于宗行者,盖执脉寻因、寻症,一时殊费揣摩;不若以症为首,然后寻因之所起,脉之何象,治之何宜,则病无遁情,而药亦不至于误用也。是以古人先重望、闻、问,而独后于切耳。余不谅,敢窃丹溪之余语,汇成一卷,改名《症因脉治》,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据症、据因、据脉用治。庶节节可证,而法不谬施,谅必无罪于后世也。但年迈神衰,恐多疵漏,未敢授梓传世,待后之贤者,详定而行可也。

崇祯辛巳嘉平月淡香堂广野道人秦景明序

自序

余幼业医,见家伯祖景明公,有《症因脉治》一稿,序原丹溪先生《脉因证治》中来。时余学浅,未会其趣,后见嘉言先生《寓意草》云:治症必先识病,然后可以议药。今之学医者,议药不议病,叹《内经》、《甲乙》无方之书,无人考究。丹溪《脉因证治》,分析精详,反不见用,而《心法》诸书,群方错杂,则共宗之。余因知景明公《症因脉治》之作,非无谓也,遂有纂述之志,然慎之未敢为也。后三十年,年至虑深,每思有以成公之集,而牵于生事,日无宁晷,偶忆袁先生可以济人之语,遂乃屏绝应酬,潜心纂述,症分内外伤,因分内外因,脉分虚实,治分经络,对症用药,无游移多歧之惑,不十载而就意者,彼苍好生,或丹溪、景明两公,阴能助余也。书成之明年,余友施君宇瞻仲季见而悦之,因谓余曰:是书寿世之宝也。与其宝之一方,不若广之天下;与其利诸目前,不若传之后世。子为是书以利济一方,余兄弟为是刻以公天下可乎?余与及门皆大欢喜,乃谢施君曰:是书出,倘有补于斯世者,惟君之力。

时康熙四十五年岁在丙戌腊月秦之桢字皇士纂

注:上面的两段文字是祖孙两人所写,均是历史上的名医。原序段是明代医学家秦景明所著,其述及朱丹溪的书名是《脉因症治》,而到了其侄孙---清朝的秦皇士,把朱丹溪的书名改为了《脉因证治》,一字之差,含义差之千里啊。

哪位高人知道,到底是朱丹溪原著里用的是症还是证,如果是“症”,秦皇士给改为“证”是没有道理的。通过这件事,也许就是从那时其,把原来的“辨症”逐渐变为现在的“辨证”了。因为在基层,没有那么多书籍和资料可查,希望中医界的“大咖”们给出一些证据,最好同时说明理由。

还有一种可能性,郭霞珍 等整理的过程中出错了?

看看《漢語大字典》里对“症”的解释。

到底应该是“症”,还是“证”?

再看看对“证”的解释

證:P4286

《説文》:“證,告也。从言,登聲。”

Zhèng

①告发。①《説文·言部》:“證,告也。”②《廣雅·釋詁四》:“證,譣(xiǎn)也。”…

⑦病症,后作“症”。《列子·周穆王》:“其父之鲁,過陳,遇老聃(dān),因告其子之證。”宋朱熹《辭免之漳州劄子》:“伏念熹之多病早衰,本非一證。”明陶宗儀《輟耕録》卷七:“火失剌把都者,回回田地所産藥也,其形如木鳖子而小,可治一百二十種證。”清王闓(kǎi)運《彭公年七十有五行狀》:“臣本有失血之證,久居水次,逐漸加甚。”

字就写在那里了,关键看具体的某个读者怎么理解了。

衷心希望有高手们给出正确的答案!

到底应该是“症”,还是“证”?

到底应该是“症”,还是“证”?

到底应该是“症”,还是“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列子   崇祯   木鳖子   心法   伯祖   中医界   嘉言   侄孙   漳州   差之千里   医者   外因   病症   后世   书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