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都没治好的血液病,4毛钱就能治!对我们有何启发?

  近日,“医生用四毛钱药治好血液病男童”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20万治不好的病,4毛钱就治好了?究竟咋回事?争议在哪?对我们有何启发?

  ▌新闻回顾:

20万都没治好的血液病,4毛钱就能治!对我们有何启发?

  一4岁男童未满月便重度贫血,需定期输血,一岁半后双腿肌肉大面积萎缩无法站立。家长带他四处求医,花了20多万元,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PRCA)”。2年激素和化疗治疗无效,医生建议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来,家长辗转来到东莞某医院就诊。

  之前患儿其实检测过相关基因,但未发现异常。这次经进一步基因检测,医生发现患儿携带SLC52A2基因突变,导致维生素B2代谢紊乱,进而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异常。经过维生素B2治疗,2个月后,患儿的红细胞已完全正常,慢慢也能站稳、行走了,后续需要终身补充维生素B2维持治疗。据介绍,这种罕见病在全球只发现过两例,这很可能是中国首例。

  至此,这本是皆大欢喜的剧情。但媒体却以《医生用四毛钱药治好血液病男童》为题,将关注点放在了花费上,将每片0.39元的维生素B2与前期20万元医疗费形成强烈对比,引起了巨大争议。

  “花20多万的那些医院医生应该判刑”“让那些只知道穿着白大褂挣钱的人看看这才叫医生”……类似声音不绝于耳。

  ▌20万真的白花了吗?

  我们先来简单认识一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比较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的造血系统不能生成正常的血细胞。而纯红再障是骨髓红细胞系列选择再生障碍导致的一种综合征,比较罕见,病因复杂,确诊并不容易。而SLC52A2基因突变引起的纯红再障更是凤毛麟角,各类指南均未介绍,确诊更是难上加难。媒体聚焦的是廉价的治疗药物,但重点其实应该在于揪出病因的过程。

20万都没治好的血液病,4毛钱就能治!对我们有何启发?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后面这位医生同样是通过基因检测才发现了致病基因,检查费用必然也远超“四毛钱”。这位医生能顺利找出病因,也是建立在之前医生检查和“试错”的基础上,因此不能就此否定前期的诊疗。

  根据相关指南,纯红再障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输血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当患者发生输血依赖时,干细胞移植是主要治疗方法。数据显示,接受亲缘供者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的年轻患者存活率超过90%;非亲缘供者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的存活率达80%。

  此外,对于这名患儿,服用维生素B2只是缓解症状,其实并未根治,后续还需持续随访,说“治愈”为时尚早。能顺利找到致病基因,而且刚好还有廉价药物,这名患儿可以说非常幸运。但还有许多罕见病患者付出巨大时间和金钱成本,即使找到致病基因,也可能没有相应治疗药物,结局让人惋惜。

  因此,综上所述,患儿前期就医花费的20万当然不能算白花,这些费用也并不是医生为了牟利故意所为。我们可以赞扬这位优秀医生,在全国乃至全球展示这一罕见的成功案例,但不可因此贬低之前的医生,否则只会进一步加剧医患矛盾,加深医患不信任。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当不幸罹患疑难重大疾病或罕见病时,从一开始就得到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不同的诊断,可以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

  人们都希望遇到“神医神药”。然而,医学博大精深,不同医院和医生各有其所长,加上新技术、新疗法日新月异,再大牌的专家也难免存在局限性。而且,由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医患在复杂和高压环境中无法充分沟通,增加了误诊误治的几率。

  对此,好医友建议:

  1、患者应尽可能多学习医学知识,这样才能减少信息差,更好地与医生沟通;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进行彻底的检查,采用适当的临床和基因检测手段来明确病因;

  3、根据自身经济能力,购买适当的商业健康险,作为医保的补充;

  4、多寻求其他权威医生的第二诊疗意见,再决定治疗方案。

  有的患者也希望多听听不同专家的意见,但又担心会冒犯到主诊医生。其实大可不必,在美国,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第二诊疗意见是患者的权利,70%的患者在疑难重大疾病面前都会寻求第二诊疗意见,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据美国梅奥诊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有88%患者通过第二诊疗意见调整了原诊疗方案,其中有21%原有诊断甚至被彻底推翻。

  真正自信的医生也会鼓励患者寻求第二诊疗意见。“如果你的医生不支持你寻求第二诊疗意见,那你可要小心了。”好医友合作女性肿瘤专家、UCLA临床教授Linnea Chap博士建议,每个患者都应在接受治疗前寻求第二诊疗意见。

  当患者被诊断出疑难重大疾病时,或即将做出重大医疗选择前,抑或治疗遇到瓶颈想寻求新的治疗方案时,再或是想尝试一些国内尚未上市的新技术、新疗法时,不妨通过好医友国际远程会诊中心,“面对面”听听国内外权威专家的意见,给自己吃颗“定心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血液病   亲缘   红细胞   干细胞   男童   病因   疑难   维生素   启发   罕见   基因   药物   患者   医生   意见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