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肾气不足?两招教你补回来

  你的肾到底虚不虚?

  很多人以为,肾虚就等于肾病,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中医所说的“肾虚”,大多数是因为先天发育不良、禀赋不足,或者后天调养失当,比如过度劳累、性生活频繁等等。


肾虚、肾气不足?两招教你补回来


  肾虚,它可能表现为腰酸背痛、四肢畏冷、头晕眼花、耳鸣眩晕、夜尿频多、性生活质量下降等诸多症状。简单点来说,就是未老先衰的表现。

  总结而言,中医上的“肾”,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而中医肾虚和西医肾脏疾病是不能画等号的。

  腰痛就是肾虚?

  从中医角度来讲,其实腰痛也可能是淤血、湿热、风寒等因素所导致,不一定是肾虚造成的。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腰痛的时候,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千万不要随便服药,耽误了正确的治疗。有的人越补越虚,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分体质辨证进补。饮食调养是按照不同食物的寒热温凉等性质去调补肾脏,原理跟用药一样,都要先搞清楚自己属于什么体质才行。

  肾虚类型


肾虚、肾气不足?两招教你补回来


  症状

  肾虚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亏和肾气虚。

  其中,肾阳虚和肾阴虚是最为最常见的,有的人可能还会同时阴阳两虚。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寒”性症状,比如说:腰膝冷痛、四肢发冷、畏寒等。还可能出现早泄、遗精,女性白带清稀、婚久不孕这些现象。

  而肾精亏会有脱发、健忘、齿松、性功能下降的表现,还可伴有男性精少、女性经少经闭等症状。

  肾气虚会出现气短自汗、倦怠乏力、小便频多、遗精早泄、舌淡苔白、脉细弱的现象。


肾虚、肾气不足?两招教你补回来


  注意

  凡是提及补肾,很多人都会想到六味地黄丸。实际上,六味地黄丸更偏向于治疗肾阴虚,并不适合肾阳虚的人群。

  所以,不管是使用补肾食疗方法,还是服用补肾药物,一定要先辨证体质,再针对性进行治疗。

  养肾方法:一豆两茶不能少!


肾虚、肾气不足?两招教你补回来


  当然,防治肾虚,不是靠单一的药物或者食疗就可以做到的。保持心情愉快,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不纵欲、不熬夜等,缺一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肾虚虽然分阴阳,但却不分男女,女性肾虚的情况,并不比男性少。

  女性肾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更年期的提早到来,或者是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不孕、性冷淡等生殖系统的改变上。

  对大多数人来说,“养肾”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有点一头雾水了。

  这不,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冬季养肾“饮食秘籍”,赶快记下来!

  多吃一豆


肾虚、肾气不足?两招教你补回来


  这个豆就是黑豆,说到补肾自然少不了黑豆~

  中医认为,黑豆“长肌肤,益颜色,填筋骨,加力气”,是很好的补肾食物。

  黑豆补肾,尤其是治疗肾虚阴亏和肾气不足,最典型的就是盗汗,而盗汗是气阴两虚共同造成的:

  盗汗,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汗自己偷偷地流出来;

  气虚,就是肾气不足没法收敛固摄,所以汗也会跑出来。

  需要提醒的是,黑豆不适合多吃,会引起腹胀。尤其是肠胃不好、容易胃胀的人不宜吃黑豆;老人和小孩的消化能力较差,也不要多吃。

  多喝2茶


肾虚、肾气不足?两招教你补回来


  1、肉苁蓉茶

  如果说当归是妇女“密友”,那么,肉苁蓉便是男人的“加油站”。

  肉苁蓉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等。

  值得一提的是,肉苁蓉补肾而不伤阴,长期服用一般不会出现上火、口干等症状,男女都能吃。

  而且,日常保健用,肉苁蓉饮片煮水、泡茶、泡酒,或者用肉苁蓉药材蒸软,切片煮水、泡茶都是可以的。 但是,阴虚火旺、脾虚便溏者忌用。


肾虚、肾气不足?两招教你补回来


  2、养肾茶

  材料:桑寄生15克,莲子(去心)15克,大枣10克,鸡蛋2枚。

  做法:鸡蛋水煮去壳;桑寄生以纱布包裹,大枣剪开,连同鸡蛋、莲子放入1500毫升水中,大火煮开后小火煎煮20分钟,关火焖半小时即可。

  注意事项:这个茶方在疾病急性期不宜服用;经期不建议服用,可于经后连服5天,补肾养血滋阴。

  学习科普,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最强悍的武器。感谢大家的阅读、关注和点赞。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加关注在私信里留言,我会为大家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桑寄生   肉苁蓉   白带   大枣   腰痛   莲子   肾脏   筋骨   食疗   体质   症状   中医   鸡蛋   饮食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