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痹中的骨痹是怎么回事?


由于这几天气温骤降,一些人因骨病又疼痛了,关节僵硬,骨节变形。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骨痹。那么这五体痹中的骨痹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骨痹,就是病在骨,以肢体关节沉重、僵硬、疼痛,甚则畸形强直、拘挛屈曲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多由外邪侵扰,经脉气血闭阻,筋骨关节失养所致。

一、骨痹的由来

骨痹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逆调论》:“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者,病名曰痹,是人当挛节也。”唐代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均提到“骨极”,与骨痹关系密切。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骨痹即寒痹痛痹”的观点。

二、骨痹临床表现

《素问·逆调论》中描述骨痹的症状为“人身有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素问·痹论》认为“痹在骨则重”。《素问•长刺节论》提出:“病在骨,骨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灵枢·寒热病》又指出:“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汉•华佗《中藏经•论骨痹》中描述了骨痹可见不能言语、形体消瘦、腰腿不遂、麻木不仁的症状,并指出其脉象特点为“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描述为“手不能举,肿痛而逆”。王焘《外台秘要》中描述更为详细,其曰:“凡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疾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金•张子和《儒门事亲》中描述骨痹为“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廉痛,痿厥嗜卧”。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在前贤的基础上描述为“不遂而痛且胀”。《医宗必读》中记载为“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可以看出,对骨痹的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均有不同的描述。

三、骨痹病因病机

早在《内经》里就认为是营卫不固,寒邪入侵筋骨;或太阳时气有余,浸淫及骨所致。如《灵枢•刺节真邪》中记载:“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人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中藏经》认为本病多由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肾,或嗜欲不节伤肾所致,其曰:“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则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强调肾虚是引邪入客的关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认为汗出入水亦可致骨痹。《儒门事亲》中记载的骨痹病因为冬季“犯寒而行。真气元衰,加之坐卧冷湿,食饮失节,以冬遇此,遂作骨痹”。总体来说,历代医家均认为本病多为正虚邪侵所致。

三、骨痹的治疗

《内经》以针刺治疗为主,《素问•长刺节论》提出“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灵枢•官针》记载“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记载“骨痹烦满,商丘主之。”宋代《圣济总录》载有石斛丸、附子独活汤等治疗骨痹方剂,主要从肾虚及寒湿论治。《医宗必读》用五积散治疗骨痹。

五、中西医对比

中医的骨痹相当西医学的骨关节炎、大骨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多发性骨髓瘤、焦磷酸钙沉积病、肋软骨炎、特发性弥漫性骨肥厚、畸形性骨炎等出现骨痹表现者。

五体痹中的骨痹是怎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大分   华佗   大骨节病   嗜欲   素问   医家   内经   糟粕   精气   筋骨   畸形   僵硬   历代   关节   临床表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