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模式的特点是科学、人文、艺术特性的结合

中医诊疗模式的特征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今末世之刺也,虚则实之,满者泻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虚补实泻,这是人所周知的辨证论治法则,至于效法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随时应变,就会如同回音应声,如影随形,得心应手,取效若神了。

只要掌握规律,医道并不神秘。而独来独往,是因为有人还没有把握医道的规律。在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的基础上,掌握对于患者生命与疾病状态进行灵活、动态的整体把握,有助于临床诊疗效果的提高。

中医诊疗模式的特点是科学、人文、艺术特性的结合

基于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的诊疗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人文、艺术特性的结合

中医药所特有的诊疗模式是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文化日积月累形成的产物。中医的诊疗模式将古代哲学、社会学与生命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主要特征包含以下三方面:

(1)科学性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说法,明确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进一步指出了中医的科学性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关键作用。反映在临床中,在坚持中医主体思维的前提下,科学性集中体现在诊断、疗效评价参照西医学检查指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诊察疾病时以西医病理和中医学察人、辨病、识证相结合等方面。

中医诊疗模式的特点是科学、人文、艺术特性的结合

强调诊疗模式的科学性是因为中医药学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就是融合了历代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大健康科学。中医药学许多科学问题尤其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所涉及的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中医药学自身能够解决的能力和范畴,它的发展创新更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全方位的诠释和系统的研究。在坚持中医主体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有益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药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防治疾病发展、改善疾病预后的自然科学,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医学仍然朝气蓬勃,拥有着独树一帜的理念及先进的思维方法。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无法分离的有机整体。保持机体健康的状态要求人与自然相统一,并遵从自然规律。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理念,并与人文、天文、自然科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而完备的医学体系。

中医诊疗模式的特点是科学、人文、艺术特性的结合

几千年来,作为重要的医学理念,丰富的中医理论引导着人们进行有效的保健与疾病防治,并已经形成了包含理、法、方、药的系统性理论体系。中医学认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阴阳平衡互密、气血充足调畅是正常状态下的生理状态;在病因与病机方面,中医学强调人体“正气”起到的重要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主要特点,重视“三因制宜”(即根据人、时、地的不同与疾病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在理法方药上,依据药味归经,运用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使方剂配伍综合作用,并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减毒增效。这些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理念符合现代医学研究发展方向,其科学内涵已经不断得到深刻的研究与诠释,并有力证明了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当现代医学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从丰富而完备的中医理论中寻找道路与方法。

中医诊疗模式的特点是科学、人文、艺术特性的结合

(2)人文性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历来是在人身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中医作为医学尊重人与疾病的自然规律,中医注重人文但不迷信,早在汉代中医就强调“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因此,贯穿于诊断、治疗、医嘱整个过程的人文性必不可少并且至关重要。华佗曰:“善医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即是此意。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指出疾病本身以及病家自身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本;医生及所采用的治疗措施为次要方面,为标。医生只有遵从这种医患模式,才能正确诊断与治愈疾病。


中医诊疗模式的特点是科学、人文、艺术特性的结合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患者和病证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以疾病为本。疾病本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疾病本身辨证施治是治疗的根本。另一层含义是指以病家自身为本。首先,病家自身禀赋是疾病能否发作的先决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次,病家的精神情志也是决定疾病能否向愈的重要条件。人的精神因素有着强大的作用力,具备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潜能。

再者,若病人讳疾忌医,或不信医,或不从医,纵使医者医术再高超,也将无能无力。因此,医者在诊治过程中,给患者以信心,对患者精神、情感状态的总体把握也是诊疗的重要一环。“工为标”亦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病人是第一位的,医生是第二位的。医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帮助患者恢复,疾病的治愈最终还要靠患者自身。“工为标”的第二层含义是大医(上工)不自持。大医者为何?求本精当者也。大医审病求因,思维缜密,考虑完全,用药精当。自古及今,大医无不谦和。

中医诊疗模式的特点是科学、人文、艺术特性的结合

以上所论疾病与病人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医者为次要方面,是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而说的。作为诊疗实践而言,医生要发挥主动性进行诊断、沟通、处方、医嘱等内容。

因此,就人文性而言,对于医者本身的修养是具有一定的要求的。自古言医道通于天道,为大医者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不为金钱、困境所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淡然处之;位高权重者,也应以平常心看待。无私无我,医术才能圆融自在。

其次,对患者痛苦之状感同身受,怀着必定要治好的虔诚心态悉心施治,即孙思邈所说的“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以及“良医需得三折肱”之义。最后,医者需具备精湛的医术和敏锐的洞察力。高明的医术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与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则体现在对于细节的把握,如患者的体态、神情、气色、语气、音声等。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研究对于人体的认识越来深刻。西医发展到今天也认识到单纯地从自然科学这个角度认识“人”存在巨大的局限性,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超脱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力,人文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是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方向。

中医学的思想则恰好无缝对接了这种发展理念,其所蕴含的悠久中华文化与精神是这个东方大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医乃仁术”的精神传承、“大医精诚”的医德修养是中医文化不懈追寻的方向。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医德医品是衡量医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大医精诚”是医生医德医术追求的至高荣誉。

(3)艺术性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获取人体的基本生理信息,并通过综合分析明确人体的机能状况(辨证),最终确定相对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论治),即“辨证论治”。诊病的过程并不是将问诊、望诊、脉诊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而是望、闻、问、切四诊同时合参,对人体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所谓医者意也,就是把辩证思维和悟性思维结合起来,体现对人的认识,强调生命的动态,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阴阳平衡。

所以在临诊时,许多中医医生所治疗的疾病谱非常广泛,涵括内、外、妇、儿科各种学科的疾病,但又非粗泛治疗。中医医生把人体的疾病看成相互作用的整体,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作为治疗原则,进行综合论治。

四诊合参的诊疗模式,体现了人文和艺术相结合的人性化诊疗过程,这也是中医很少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原因之一。中医学中辨证论治的思想与实践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治疗特点,又切实有效地完成了“早期预防”的医学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医诊疗方式的艺术性。



转载请注明作者:申力医生

特长: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不孕不育,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失眠、焦虑、抑郁类情志疾病。

个人简介: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医养结合分会秘书长,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发表论文40余篇(SCI 6篇),出版论著9部(6部副主编,3部编委);主持课题9项(包括国家级2项,省部级2项),专利授权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201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病家   人文   中医   模式   科学   医者   中医学   医术   科学性   患者   特性   思维   人体   疾病   医生   精神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