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新说

这句话流传了很多年了,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治病是用药食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如果药性偏差,效果南辕北辙,非但不会有效果,反而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古代把医生分为三等: 上医、中医、下医。 上医治国(治理国家即可以当皇帝),中医治人(治理人民即可以当个官员),下医治病(专业治理病人)。

下医又分为三等: 上工、中工、下工。 上工养生,中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

建国前名老中医岳美中老先生,写过一篇《医分五等》,现结合其文,谈谈笔者的理解: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新说

岳美中老中医

初等医生(亦称开方医生):

此类人的全部中医知识不外是背点汤头歌诀,药性四百味,平日好打听名医开什么方药,依样画葫芦,拿去应诊,实际上于中医学术理论完全是门外汉,自然与不动脑筋单纯的“抄方”“抄书”无异。这种看病的有效率,可以想象并不高,但需要承认的是,很多人学医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停留于此,努力精进,就可以了。

二等医生(亦称用药医生):

岳老言:此类人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乃至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就是用不好,一般小病尚有疗效,病情稍一复杂便束手无策,所学尚处于皮毛,自然无辨证能力可言,不外是对症码药:如头痛就是白芷、薄荷、川芎,腰痛就是独活、桑寄生、续断、杜仲,纳呆厌食就是山楂、神曲、麦芽等等,临床永远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循环。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这样做造就了大量的“大方医生”和“药物浪费”,也不应停留于此。

三等医生(亦称辨证医生):

岳老说:此类人受过正规的中医专业训练,对中医理论包括经典著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掌握,有的还正式拜过老师,下过功夫,有师承有心得,临床具有一定的辨证能力。但由于经验不足,思辨能力低,对书本知识消化领悟有限,不足以“知常达变”,旁人能治的病,他也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这就是所谓的好医生。能做到这一点,也基本上达到“济世苍生”的门槛了,在现代社会,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夫,真可以称上好大夫了。

四等医生(亦称入细医生):

这种人学验俱富,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著书立说、考证中医古籍不一定是他们的强项,但精于临证,临床消化比较好,临证经验的积累含金量较高,盲目性相对较少,能够较纯熟自如地驾驭疾病,辨证论治有自己的主见与特点,遇到比较复杂的病症,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如何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于从容和缓中,即愈大症。这种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名医。大家可以想想现在有多少呢?

最上等医生(堪称大医):

岳老认为:最上等医生,旁人治不好的病一到他手,往往着手回春。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病。可惜这种医林妙手,在今天所见甚少。

岳老也说:可惜这种医林妙手,在今天所见甚少。

少,吾辈医者才需更加努力。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中医”大约指的是“中工”或者岳老所说的“三等医生”吧?

我最近的新解是:有病之后,与其找中医或者是用错误的医疗手段去治疗,还不如不去治疗呢!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新说

调侃之言

举个例子:孩子受风寒感冒了,有可能辛温发散,就可以表解症消。可是,这样的孩子,如果找的医生辨证论治观念不强,开的药都是清开灵、蒲地蓝、蓝芩、板蓝根之类清热解毒的药物,孩子肠胃被诛伐无过,风寒之气未得消解,反而引邪气深伏,长时间下去,孩子呼吸不畅了,打呼噜声音响了,腺样体、扁桃体肿大了,您觉得,这和误治有关系吗?

脏腑若能语,医师面如土。每一个中医人都应该警醒!共勉!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新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汤头   桑寄生   中医   方药   经典著作   这一点   药性   风寒   妙手   名医   大夫   病情   医生   能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