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何为“格物”?

众所周知,“格物”是儒家思想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概念,《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那么,何为“格物”呢?

王阳明:何为“格物”?

其实所谓的“格”,具有穷究之意,因此,“格物”二字,强调的是探究事物的运行的规律以及纠正人的行为。所以,“格物”这个概念,用到生活当中,就如王阳明说的那样:为善去恶。

因为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尽管大家都是知道为善是好事,但却并不想去做。为恶本不应该,但有些人却偏偏想着怎样去为恶,因此,这样的人就必须经过一番为善去恶的“格物”功夫,才能恢复所谓的良知,即本心,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所要探讨的“格物”。

王阳明:何为“格物”?

所以,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所谓的物,指的并不是客观物体或者存在,而是人内心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想到什么,什么就是物,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的道理,因为“物”在心里而不在心外,至少在王阳明那里是这样的。

换句话说,若是想到善的事情,那你就去行善,若想到恶的事情,那就去纠正。这就是为善去恶,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格物”。

王阳明:何为“格物”?

如此不断的“格”,不断的去除物欲,那么,那颗无善无恶的本心也就恢复了,这就好比镜子一样,当磨去镜子上的锈迹、灰尘等的时候,镜子才能恢复原本明亮的面目。

关于这个道理,历史上通过“天泉证道”这个例子来说明。具体的经过如下:

当时王阳明的两位弟子,即王畿和钱德,他们对于老师王阳的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存疑问,有着不同的认识。

王阳明:何为“格物”?

王畿的观点是:心体既然是无善无恶,那么,由心体所产生的意和知也应该是无善无恶,如果这样的话,万事万物也应该是无善无恶。所以,老师的四句教并不完全正确。

而钱德则认为,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但是人被物欲与各种环境沾染久了,就会产生善恶之见,所以,人才需要“格物”,即为善去恶,以此来恢复无善无恶的本体(本性)。因此,才师的四句教并没有错。

王阳明知道后,对他们做如下的评语,他说王畿的观点只能说给上根人听,而钱德洪的观点只能说给中下根人听。

为什么这么说呢?

王阳明:何为“格物”?

因为上等根器的人,一旦彻悟本心,一切言行皆出自本心,根本没有善恶的念头,也就是说,上等根器的一切行为都是善的。而中下根人则不一样,他们有时候尽管见到了本心,但是由于物欲习气的影响,一言一行往往跟本心的愿望不符,因此,中下等根器的人,必须通过“格物”这样的方式,才能恢复本心原有的面貌。

这就是“格物”的道理。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金刚经》《王阳明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天泉   中下等   管见   本心   善恶   物欲   良知   也就是说   镜子   所说   道理   观点   事情   老师   心学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