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24节气中,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是“立秋”,理由无他,莫过于从这天开始,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贴膘

有人冲在吃肉的前线。浓油赤酱皮烂肉酥的红烧肉、油花细密澄黄浓鲜的老鸭汤、吱吱作响香味坦荡的炙子烤肉……大荤大油争相扛起贴膘的大旗,以待尚在远处的严冬。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有人忙着跟碳水和解。为了减肥,西安女娃们的饭桌上短暂缺席的饦饦馍白吉馍月牙饼,终于在立秋当天得以归位:

喝一碗浓稠呛辣的胡辣汤,配一个腊牛肉夹馍,这样的早餐组合,一时间分不清谁主谁次;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水盆羊肉端上来,要先捞起一块羊肉塞进月牙饼里,刚出锅的月牙饼含着一口热气,厚实的羊肉挂着汤水相迎,将遇良才,嘴巴是它们各显神通的战场;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酒过三巡,牛筋牛腰肥瘦接连下肚,还需要一块刷浓酱铺辣子的烤油馍托底,没有主食的烧烤,终究对不住沸腾的良夜。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世人只道西安的主食会发光,殊不知在“大碗宽面”的光芒背后,跟西安人纠缠不清的其实是“馍”

1

“馍”在西安人的语境里,是蒸笼上白胖暄软的馒头,是鏊子上挺阔酥脆的白吉馍,是用古老石烹技术烙熟的薄脆石子馍,也是笨重得让外地人无从下口的锅盔馍。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馍”以方言的形式在古都流传,它不再独属于某一种食物,单一的名称下集结了各种面团衍生出来的或烤或蒸或烙的香甜主食,跟饭桌上的其它角色通力合作,撑起了西安人的一日三餐。

外地人去西安,心里揣着一张密密麻麻的打卡清单,在水泄不通的回民街囫囵吞下老X家羊肉泡、肉夹馍之后,对不同场合出现的馍,尤其是那些样貌雷同的圆形面饼,还是雾里看花。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回民街上卖夹馍的摊子

我曾跟一个西安朋友聊“馍”,对方接过话头,由眼前的小炒泡馍发散出去,喋喋不休地把自己吃过的馍通通细数一遍,边说还不忘往嘴里刨馍,一块干硬平淡的馍被他说得活色生香。

西安人对馍的爱而不自知,大抵是从这一刻开始袒露的。

2

跟游客关系最密切的是饦饦馍,也是一碗羊肉泡馍的官配。

没有掰馍经验的新手,都有过被两块死面饦饦馍难住的经历。这种汲取了胡饼之精华的穆斯林特色面食,制作时只加一分酵面,烙好的馍必须质地紧实,经得住在锅里煮。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心急的食客往往也愿意付出极大的耐心,赋予枯燥的掰馍环节社交的意义,指尖一遍又一遍掐进梆硬的馍芯,缓解焦躁的办法就是跟旁边人闲谝,嘴上辛苦了,心里就顾不上着急了。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非要咬文嚼字的话,牛羊肉泡馍其实名不副实,馍在这里的加工方式是“煮”不是“泡”。泡着吃的馍需要质地松软,方便吸收汤水,借《长安十二时辰》爆火一把的水盆羊肉,就是实实在在的“泡馍”。

搭配水盆羊肉吃的馍跟羊肉泡馍里的馍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半月形的馍,经过发酵,烤熟之后表面焦黄,中间蓬松,说它是烧饼可能更为贴切。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松软的馍馕,孔洞大且稀疏,徒手撕成大块直接扔到羊汤里,吸附能力超群。撕碎的馍块在汤里蘸一下就吃,麦香味保留得还算完整,浸泡得久一点,羊肉的鲜就会侵占馍的原始味道,香气变得浑厚。

3

饦饦馍也不全是硬面的,还有一种暄软一点的酵面馍,被拿去跟腊牛羊肉组cp。

回民街里卖腊牛羊肉夹馍的铺子,通常也卖新鲜牛羊肉。屋梁上挂着刚宰完没多久的整牛全羊,肌肉血红却干爽,散客来了带走少量的腱子或者里脊,更上乘的货色早就被各个烧烤店老板盯上。还剩下一些不足斤的肉,会被扔进深锅里煮熟,炖烂,拿去夹馍。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k.sina.com.cn

在坊上的回民心里,只有酵面的饦饦馍才能配得上肉汁四溢的腊牛羊肉

即便是发酵过,刚出炉的饦饦馍吃起来也比白吉馍或者起酥的油馍更有筋骨,夹住湿润的腊牛羊肉一起咀嚼,口腔势必得多重复几次咬合动作,才能感受到麦香和脂香揉碎又重组的和谐感,这种体验当真会上头,被肉汁包围的饦饦馍,实在太香。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但更被广为接受的还是腊汁肉夹馍所用的白吉馍。白吉馍似乎更符合通俗审美,皮酥脆,瓤松软,夹上在老汤里炖过的猪肋条,连肥带瘦,还拖着淋漓的肉汁,一口咬下去直抵内心深处的澎湃。好吃的夹馍就该这个样子啊。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腊汁肉夹馍在西安的群众基础蔚为壮观,不止游客买帐,本地人也难以割舍。虽然“铁圈虎背菊花心”这个最高标准已经成了一句口号,城里坚守这个规矩的打馍师傅日趋减少,夹馍市场的审美也从传统的厚实变成薄脆,仍没有妨碍白吉馍和腊汁肉这个组合带给人的舒服妥帖。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好的白吉馍一定是要醒够时间,醒好的面团在打馍的手里反复摔打上劲,再擀成碗状的中凹造型,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极富表演艺术。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在上鏊子烙制之前,馍胚柔韧的内核已经定性,打馍师傅绵中有力的手法为一个腊汁肉夹馍的高光时刻埋下伏笔。

优秀的打馍师傅是镇店之宝,“肉等馍”是他们和食客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无论什么时候去买,拿到手里的夹馍一定是热乎的。热馍动摇凝滞的油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多亏热烘烘的馍,腊汁肉才能枯木逢春。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可惜不少老字号都没能守住这个底线,原则崩坏的店大多聚集在回民街上,但隔马路相望的樊记也没能幸免,前段时间陪朋友去吃,到手的馍跟等位的人一样疲惫,朋友宽容,说“铁圈虎背菊花心”不敢奢望,但求一口咬下去不让人误以为是普通发面大饼就好。结果,事与愿违。

实在偏爱馍的酥脆口感,可以去吃老潼关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老潼关的馍最大的特点就是酥

馍上打着旋儿的酥皮是老潼关的特色,横刀剖开,酥皮簌簌往下掉,有点像早餐铺子里卖的千层饼。中间夹的一定是大肉,就是猪肉,腊汁肉或者卤肉都有,新客点全瘦,老客吃肥瘦,也有资深胆固醇爱好者张口就要全肥。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起酥的馍上有不少缝隙,这些都是肉汁和油花的藏身处,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都能吃得嘴角滋油真不是大话,否则老潼关这个后起之秀也不会在夹馍圈风靡好一阵,且至今还有余威。

4

有的馍更具备独立性格,不需要借力于荤味,空口白牙直接吃是对它们最大的尊重。

从西安火车站出来,搭乘306公交一路向东到临潼,对于好吃的人来说,老白家的石子馍比兵马俑更值得专程一去。

老白家只做石子馍,进门就能看到一锅黝黑锃亮的鹅卵石,底下埋着的馍隐约可见,这种散发着石器时代饮食遗风的面食,是临潼人引以为傲的美食名片。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几年前我去老白家的时候,石子馍的口味还没有很丰富,茴香味卖得最好,现在又新添了麻辣和伍仁,反响也不错。

空口吃的话,我更喜欢茴香味。小茴香稀稀疏疏嵌在馍里,不是每一口都能吃到,但只要咬到,就像在嘴巴里掷了一枚小炮仗,令味蕾振奋。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买馍的时候,经常能碰到从市里专门驱车找来的,站在店里执意要等刚出锅的石子馍,擀馍的大姐反复解释说石子馍放凉了比刚出锅的更酥脆,客人不听,大姐只能由着他们干等。

临潼人拿石子馍充饥,也拿它打牙祭。不少人从老白家提着一袋石子馍,前脚刚踏出店门,手就伸进袋子里掰一小块往嘴里塞。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馍”都的馍远不止这些,在西安人的饮食大观里,馍的存在感很高,形式感却很低,对馍的重度依赖,人们往往不自察。一旦哪天馍从西安人的饭桌上退役,难以想象,他们的幸福指数会有多大的缺失。

文:头头

图:头头、部分来自网络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文章授权转载自一大口美食榜(ID:laiyidakou),懂吃的人全在这里!聚集中国美食家资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有温度的美食榜单及推荐。

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一个“馍”都人的自我修养

- 吃喝玩乐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艺广播FM87.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潼关   鏊子   虎背   肉汁   西安人   酥脆   水盆   牛羊肉   回民   西安   主食   松软   月牙   石子   羊肉   修养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