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癌症死亡率降低40%相关,又一廉价药发现抗癌功效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都会定时发送健康的相关文章,让觅健陪您一起关爱健康资讯~


高能预警!本文将综合多个视角,颠覆你对癌症的认知!讲述你所不知道的癌症!

在医学领域,有两个屡屡刷屏的廉价老药,因为不断发现神奇的新疗效,被冠以“神药”的称号。


你一定或多或少听说过他们的大名——二甲双胍阿司匹林


除了二甲双胍和阿司匹林,其实,还有一类药物与之类似,同样是用了几十年的老药,同样在老年人群中非常常用,也同样在近些年发现潜在的抗癌作用,这类药物就是——他汀。


刚刚过去的10月,《Journalof ThoracicOnc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再次让他汀抗癌成为热门话题,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癌症死亡率都有独立的保护性相关性。


30多年历史降脂药,发现抗癌新功效


阿司匹林很多人都知道,是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能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从而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如果把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比作一个“人”,那么阿司匹林是其中一条腿,另一条腿则是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的名称来源于statin的音译,最早是作为降脂药而应用,至今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高胆固醇血症治疗药物。


由于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逐渐明确,人们发现服用他汀可以极大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于是他汀顺理成章地被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不少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甚至需要终生服药,以降低心梗、脑梗的风险。


正因如此,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他汀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在益处也开始表现出来。


2012年,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杂志刊文称他汀可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风险。


这项研究随访了1995年至2007年间被诊断为癌症的丹麦人口,按确诊前是否使用过他汀分两类,并观察死亡率差异。


结果发现,与从未使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在13种癌症类型中,使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关死亡率都有所降低。


2017年,我国学者发表于《Int J Cancer》杂志的一项Meta分析,通过分析55项研究成果包含110万余例患者,结果显示:


与未服用过他汀的患者相比,服用他汀的癌症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30%,癌症相关死亡率降低40%。


且无论是肿瘤是何类型、样本量大小、启用他汀的时间、研究的国家以及随访时间长短,都显示出他汀有益。


他汀联合方案遭遇“滑铁卢”


尽管不断有研究发现,使用他汀和更低的癌症死亡风险有关,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回顾性研究。


通俗地说就是“事后诸葛亮”,只能说明他汀和癌症死亡率降低的“相关性”,而不能证明“因果性”。


吃他汀的人大多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也许心血管疾病才是癌症死亡率降低的原因呢?又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这谁也说不准。


因此,为了研究“因果性”,就需要随机对照试验(RCT),也就是严格控制变量,使得试验组和对照组只有吃不吃他汀这一个区别。


后来科学家们确实急不可耐地做了随机对照的研究,然而结果却不太理想。


2018年,一项纳入10项有关他汀抗癌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接受他汀类药物+标准抗癌治疗与单纯标准治疗相比,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无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让他汀抗癌遭遇“滑铁卢”,导致他汀的抗癌作用饱受质疑,至今争论不断。

“三药成团”,新研究带来新思路


明明回顾性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癌症死亡率下降有关,但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却是无明显获益。难不成,导致癌症死亡率下降的真的不是他汀,而是和他汀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今年10月,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Journalof Thoracic Oncology的一项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新思路。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研究了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对癌症的影响,分析了韩国超过73万国民的健康数据,发现:

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癌症死亡率都有独立的保护性相关性,而且二甲双胍还和癌症的发生率呈相关性。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就像双生花、并蒂莲,患有糖尿病的人,往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很高。


这是因为糖尿病不但会造成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血脂水平,高血糖也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毒性”。


同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一些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糖尿病。这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明显。


因此,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非常常用的药物,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很多人都是两种或三种药物同时在吃。


也就是说,当单独讨论是否服用他汀对癌症生存期的影响时,很可能忽略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甚至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我们也许不应该单独的研究某一种药物,而是几种药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量。这样的情况下,他汀类药物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或许才更接近真实的世界。


炎症、衰老和癌症:你所不知道的癌症真相


阿司匹林、二甲双胍、他汀,看似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三类药物,却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比较违背一般人常识的是,癌症的最大危险因素其实是年龄,其他的因素,基因、吸烟、放射性辐射、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都要往后站。


从最新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也可以看出,癌症的发生率是随着年龄陡然升高的。正因如此,40岁以上的人体检才会建议常规排查癌症。


与癌症死亡率降低40%相关,又一廉价药发现抗癌功效


中国有过一段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的时期,但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导致癌症的刺激物,而是人均寿命增长了,很多人活到了癌症出现的年龄。


只要你活得足够久,癌症就很可能找上你。如何理解这种癌症和衰老的关联性呢?


今年1月份,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Claudio Franceschi教授在《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理论——“炎症衰老”理论。


根据该理论,衰老是一种全身性的炎症过程,并引发与年龄有关的各类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癌症等。


“如今,慢性炎性疾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伴随着慢性炎症的存在,并且增加了死亡的风险。“


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具有抗炎作用的二甲双胍同时兼具抗衰老作用,并在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一定益处,就有迹可循了。


他汀类药物到底能不能吃?癌症患者应不应该吃?


由于获益证据仍不充分,服用他汀并不是一个必选项。但是,他汀作为一个预防药物,冠心病高危人群是推荐服用他汀进行预防的。而癌症患者,很多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不少人还由于治疗等原因,出现了高脂血症。


这种情况下,服用他汀就是理直气壮的。更何况,他汀本就便宜,且安全性良好,不然也不会让人终生服药。

与他汀类似,二甲双胍同样具有廉价,低副作用风险,并可能带来潜在获益的特点。但阿司匹林却不能乱服,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要严密监控。


总的来说,降低身体的炎症水平并不一定非得靠药物,适当运动、充足睡眠、保持好心情,都是些说烂了但却难有人坚持的办法。


真正的抗癌良药,一直在你自己手里!


责任编辑:胃癌康复君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今日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死亡率   癌症   发现   阿司匹林   相关性   炎症   益处   衰老   功效   廉价   类药物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药物   患者   作用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