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当“伏”勿伤阳

作者/王茂泓

2021年7月7日(05:05:19)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小暑15日的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标志着梅雨结束(出梅)及盛夏开始(入伏)。暑其实就是太阳直射地面的热,小暑正所谓“赤日当头热不支,长空降火地留脂”。

小暑时节,由夏至前的阳长阴消,此时转为阳消阴长,阴生于地下,盛阳覆于阴(地面)上。与此相应,在人身为酷暑在外,阴寒在内。故阴阳交错,人易生病。所以小暑养生一般难以把握,应予重视。

1、早起改变体质,避暑勿食生冷

小暑期间要特别注意早起,最好五点即起,若五点还不起床,一则体内阳气无以舒展,郁积体内,不仅身体疲乏,还易生气上火;二则郁久化酸,下陷而损伤肾脏;三者化酸堵塞经络,形成酸性体质,引发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心脑血管病等严重疾患。但早起不应剧烈运动,宜就近寻幽。或漫步于青青园林,或徜徉于江边湖畔,心静似水,神怡若画,不仅烦热尽去,经络也易疏通。

小暑期间,一方面天气炎热,人体阳气隆盛向外,汗出较多,故饮食要注意清心泻火,解热防暑,可适当吃些莴苣、莲藕、西瓜、黄瓜、冬瓜、茄子、绿豆、鲜蒲公英等物;另一方面伏阴在内,体内阳气尤其是脾胃阳气相对较虚,故饮食上切忌进食生冷,凡冷饮、雪糕、冰镇食品均不宜食用,否则会让阳气过度消耗,埋下诸多疾病的祸根。此外,因小暑期间脾胃虚弱,阴寒在内,易导致食欲不振,故宜以粥食为主。水果虽有益于防暑,但不宜过量,阳虚者易造成腹泻,这类人群反而要多服生姜红糖饮。

2、荷叶、淡竹叶与天灸,小暑三宝

小暑节至,也意味着三伏天将至。夏至第三庚日(2021年为7月11日)起为初伏,初伏前天气虽热,但地面不热,初伏后地面即有热气熏鼻的感觉,感受这种暑热易导致疟疾等病,故应清解。而荷叶善清夏季之暑邪,新鲜者更宜,不仅清热解暑,又能升发脾阳,开胃消食,还能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化痰止呕。正符合小暑盛阳在外,阴寒在内的特点,故为小暑一宝。其中以荷叶粥为上品:以粳米100克煮粥,熟后加冰糖适量搅匀,趁热将鲜荷叶30克撕碎覆于粥面,待粥呈淡绿色取出荷叶即可食用。    

淡竹叶亦为小暑一宝。淡竹叶性甘寒,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可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等。入心经可清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能泄胃火以止渴。可做成粥、茶等食用。如淡竹叶粥:以粳米50克,熬煮成粥后加入淡竹叶汁15克即成。竹叶枸杞茶或竹叶蜂蜜茶:淡竹叶10克,加入枸杞或蜂蜜20克,沸水冲泡,闷5分钟即可饮用。

小暑期间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其中以天灸为实用。对于一些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痛经、腹泻、关节炎、易感冒等,是防治的最佳时机。可用白芥子、麻黄、细辛、甘遂等药,研末后用姜汁调,或用大蒜捣碎,外敷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穴位。一般贴2-4小时,每伏贴一次,每年3-5次。同时以艾叶、花椒、桂圆肉研末敷脐,连续三年,可温阳通络,散寒除湿,对于防治以上疾病、增强身体抵抗力、健脾温肾均有裨益。

3、“木”德养心,不动而仁

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之意,所以不仅应该少外出以避暑气,“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此时,宜以仁德养心,亦即“木”之德。木德的特点一为胸怀开阔,积极向上;二为慈悲为怀,静而能安;三为公正无私,自信有定见。木德的核心为“仁”,且静而能安。故小暑养生,重在“伏”,如如不动,心静自然凉。

核心提示:

小暑对应身体的第四胸椎,关联疾病:肺、食道、乳房、乳房炎、慢性胃症。可以在节气前三天开始在第四胸椎艾灸或按压、按摩,也可在相对应脊椎点压脊椎做牵引调理。

小暑也对应手少阳小肠经及右肩关节,应特别注意对手少阳小肠经进行养护及疏通,可采用推拿、按摩、艾灸等方法,或者对右肩关节进行节气灸。

养生一荐:

1、“绿梅防暑汤”:绿豆50克,酸梅10克,枸杞子20克,加水煮熟,或加冰糖适量,凉后代茶饮,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

2、消暑解毒茶:银花、鲜竹叶各10克,莲子心2g,生姜2片,西瓜皮一两,煎水代茶饮,有清热解暑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小暑   初伏   心静   淡竹叶   艾灸   胸椎   粳米   伏天   阳气   竹叶   节气   荷叶   早起   地面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