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怎么处理?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选用适合药物,可以救命!

急性心肌梗死(AMI)全程均可并发各种心律失常。所有的AMI患者均应进行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的监测,以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和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

一、处理原则

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时总的处理原则为[1]:当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加重、意识障碍等)应立即进行电复律,效果欠佳时需兼用药物、吸氧、纠酸等措施;若患者血流动力学尚稳定,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电复律根据是否识别R波,分为同步电复律和非同步电除颤,后者仅用于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AMI合并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需注重原发病的治疗,早期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药物溶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防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同时根据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来源(室上性或室性)应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

二、合并窦性心动过速

心肌梗死早期由于疼痛、焦虑、血容量不足,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致使窦性心动过速。多为一过性,无须抗心律失常治疗。可针对病因予以镇静、止痛及补充血容量等治疗。

但AMI的患者无论有无窦性心动过速,均需服用β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可降低患者心率,除非出现了显著的低血压和急性肺水肿。

三、急性心肌心肌梗死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

AMI时常见的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数情况下室上性心律失常不影响血流动力学。

1、室上性心动过速

多为短阵发作,可自行终止,无须治疗。对于心率超过160次/min、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及时终止其发作。

对于不合并心力衰竭者可选用以下药物:

①β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或艾司洛尔10~30mg静脉滴注。控制心率后仍应长期口服。

②普罗帕酮:用法:70mg,3~5min内静脉滴注,无效者10~20min后可重复应用,必要时以1~4mg/min速度维持静脉滴注。总量在600~900mg/d。发作一旦终止,立即停药,无须维持。心肌梗死患者不主张长期应用。

③胺碘酮[2]:75~150mg+生理盐水20~40ml,5~10min内缓慢静脉滴注,若发作终止即可停药。若无效或短期内复发,可用150~300mg+5%葡萄糖100~250ml静脉滴注,调整静滴速度,直到发作终止。总量在1000mg/d以内。本药尚可用于预防AMI后快速心率失常;多采用口服法:200mg,每天3次。5~7d后酌情减至维持量。长期用药,比较安全。疗效优于普罗帕酮。

④索他洛尔1.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上述药物中胺碘酮及β受体拮抗剂可长期应用。普罗帕酮及索他洛尔一旦心动过速终止,立即停药。

对于合并心力衰竭无宽QRS波者首选西地兰0.2~0.4mg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对于心率>200次/min,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应用功率为75~100W/s的同步电击复律。

2、加速性交界区心律

为一相对良性心律失常,常被视为梗死后血管再通的指标。多为短阵发作,一般无须处理。可试用654-2等恢复窦律。

3、心房颤动

AMI时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可达5%~20%。心房颤动本身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也是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因此需要积极处理,特别是在合并快速心室率时。

AMI患者若出现心房颤动,应遵循心房颤动的一般处理原则,主要包括3个方面: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及抗栓治疗[3]。

首选控制心室率药物为β受体拮抗剂,推荐静脉应用美托洛尔。

胺碘酮可用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电复律无效时,以及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而不适合应用β受体拮抗剂时,还可降低转复窦律后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

洋地黄类药物不宜用在AMI发生后24h内,但也不属于绝对禁忌,仍可作为备选药物用于心房颤动伴快心率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心肌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因此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格外谨慎。

此外,钙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罩)也可用于心室率控制,但对转复窦律无效。

根据此次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是否超过48小时决定是否抗栓(事实上AMI患者多已在双联抗血小板基础治疗上常规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至于出院后是否需要长期口服抗凝,应根据CHA2DS2-VASc评分进行评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怎么处理?

四、急性心肌心肌梗死合并室速

室速是指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其中能够自发终止、持续时间<30s者称为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者称为持续性室速。

1、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本身不造成致命威胁,因此除常规应用β受体拮抗剂之外无需额外用药,但其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

2、持续性室速根据QRS波形态是否相同分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和持续性多形性室速。

持续性室速常提示梗死面积较大,并且会加重心肌缺血,容易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发展为心室颤动,因此即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尚且稳定,也需引起重视并及时处理。

再灌注治疗与β受体拮抗剂是防治持续性室速的重要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患者中应尽早使用。

(1)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可考虑先用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索他洛尔、利多卡因等,利多卡因对缺血心肌的作用强,对正常心肌影响较小。

(2)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可优先选择电复律,若反复发作,可使用胺碘酮。

此外,纠正电解质紊乱(如钾、镁离子)也能有效防治持续性室速和心室颤动。

五、急性心肌心肌梗死合并室颤

心室颤动是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一旦发生,需立即采用非同步电除颤。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应静脉给予胺碘酮,持续24~48h,以减少复发风险。

医学界医生站APP「疫情动态」,带你第一时间了解新冠疫情最新学术进展,长按下方图片二维码即可查看。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小白

责任编辑:袁雪晴 刘凤玲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 End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xxg@yxj.org.c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快速性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拮抗剂   心室   心率   受体   动力学   心肌   持续性   心房   静脉   药物   患者   心动过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