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说健康:三伏补气正当时,食疗首推“黄芪粥”


小海说健康:三伏补气正当时,食疗首推“黄芪粥”

三伏天之际暑热尤为旺盛,而我国传统中医认为暑热最能耗人正气,故而三伏天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补气而说到补气的良药,首先想到的就是黄芪。

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小海说健康:三伏补气正当时,食疗首推“黄芪粥”

黄芪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排脓托毒、生肌等功能,主要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或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或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或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或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症。

中医认为,黄芪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且比人参固表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黄芪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又能降血压,老年人吃黄芪,可以防治中风和高血压;年轻人吃黄芪,可以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

此外,黄芪还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不仅适合肾炎、水肿病人,对于虚胖的人,还有减肥作用。皮肤长疮或有溃疡的人,吃黄芪能使脓毒排出,促进伤口愈合。

伏天宜喝黄芪粥

SUMMER OF 2021

吃黄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喝黄芪粥。

黄芪粥,古已有之。在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过他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这是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小海说健康:三伏补气正当时,食疗首推“黄芪粥”

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诗中的黄耆就是黄芪,而赤箭是指中药天麻。黄芪、天麻之类在今人看来纯为药材,而在古人看来却可列入日常食谱。

从白居易到苏轼,自唐至宋,文人们的餐桌上竟少不了这一道黄芪粥,病后喝,吃素时也喝。古代儒医不分,东坡、乐天想必也深谙药食同源之理吧。

做黄芪粥,要注意黄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要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用这个药汁加大米煮粥。具体的做法如下:

小海说健康:三伏补气正当时,食疗首推“黄芪粥”

第一步,取大约30克黄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

第二步,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滗出药汁。

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的动作。

第四步,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最好是粳米),煮成稀粥即成。

黄芪粥提气作用很强,最适宜早上喝,喝完一整天都会精神十足。

小海说健康:三伏补气正当时,食疗首推“黄芪粥”

如果觉得煮黄芪粥麻烦,可以提前多煮一些黄芪水,放入冰箱储存,每天取一定量的黄芪水用来煮粥。

早上没时间煮粥,也可以直接喝黄芪水,但也就失去了大米补益脾胃的功效。

实在没有条件煮黄芪水,也可以直接用开水泡黄芪,建议浸泡的时间长些,疗效会更好。

有下列症状的人应禁用黄芪

SUMMER OF 2021

1.有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咯血、消瘦等“阴虚阳亢”者;

2.有发热、面红、气粗、咳嗽、痰多并气喘、胸部闷满等“表实”者;

3.身上有痞块硬结、肿胀、腹痛甚等“邪盛”者;

4.有便秘、小便深红、舌苔厚腻或白腻或黄腻等“身有湿热”者;

5.身有脓疱疮或脓疮溃烂,并发热或局部红肿发烫等“热毒炽盛”者。

小海说健康:三伏补气正当时,食疗首推“黄芪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补气   黄芪   多相   小海   痞块   儒医   东坡   主根   柔毛   暑热   分枝   伏天   天麻   水肿   食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