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苦参素治疗肝炎!

苦参素的临床作

苦参素(氧化苦参碱)是我国科学家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已制成静脉内和肌内注射剂及口服制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苦参素具有以下作用。1.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实验证明,苦参素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具有一定的HBeAg 阴转率。2.降酶保肝作用:苦参素可促进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肝细胞炎症,从而降低血清转氨酶。苦参素可改善肝脏微循环,从而有利于胆红素代谢,消除黄疽和腹水。最终使患者体征改善,肝脏病变减轻。3.抗肝硬化作用:苦参素主要通过保护肝细胞膜、抑制纤维化因子的释放及调控贮脂细胞的功前等多个环节发挥抗纤维化及抗肝硬化的作用。4.免疫调节作:用苦参素对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肝炎患者的恢复。苦参素被称为中药干扰素,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可以与其他抗病毒药和(或)免疫调节药物等合用。2005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指出,我国的临床研究表明,本药具有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及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但其抗乙肝病毒的确切宁效尚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进于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但是从临床使用情况看,并没有出现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并未见到使用苦参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像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一样明显的疗效,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因此,不宜把苦参素类药物作为乙肝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仅能利用其清热利湿,退黄利尿之功。适合于中医临床辨证属于湿热型的慢性肝炎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脏生化学指标恢复。

苦参素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口苦、腹泻、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偶见皮疹、胸闷、发热等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多由注射制剂引|起。个别患者出现注射部位发红、疼痛,改为深部注射后可减轻。在临床治疗中,也有少数导致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报道,因此不建议病毒携带者使用。苦参素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是引起无症状的血清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降低,一般在服药后2~4周即可明显下降,比治疗前降低>50%。由于肝脏是合成这种酶的惟一器官,因此胆碱酯酶被医生作为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血清胆碱酯酶降低。肝细胞炎症程度越重,胆碱酯酶活下降越明显。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胆碱酯酶明显降低。因此,许多患者一看到胆碱酯酶降低就感到紧张,以为自己的肝病加重了。经过医生多方面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口服苦参素的这一作用不会引起肝病加重,也不具有神经毒性,可能是因为苦参素的代谢产物对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所致,一般停药后4~6个月即可恢复正常。除了苦参素以外,山豆根等许多药物也有抑制血清胆碱酯酶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生化学   乙酰胆碱   免疫调节   干扰素   胆碱   肝硬化   血清   肝炎   肝脏   乙肝   制剂   抑制   药物   乙肝病毒   患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