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医学常识,来了解一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消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慢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体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助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易感因素。

“两次打击”学说可以解释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第次打击主要是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伴随的胰岛素抵抗,引起肝细胞内脂质过量沉积,导致脂质沉积可能与下列几个环节有关:①脂质摄入异常:高脂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动员增多,促使游离脂肪酸输送人肝脏增多;②线粒体功能障碍,游离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和β氧化减少,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③肝细胞合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增多;④极低密度脂蛋白(VIDL)合成不能或分解减少,导致甘油三脂运出肝细胞减少。上述因素造成肝脏脂质代谢的合成降解和分泌失衡,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第二次打击是脂质过量沉积的肝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类症介质的产生,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从而产生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病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改变以大泡性或以大泡性为主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为特征。根据肝内脂肪受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为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

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肝小叶内>30%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以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根据脂肪变性在肝脏累及的范围可将指肪性肝病分为轻、中、重三型。不伴有肝细胞变性环死炎症及纤维化。

脂肪性肝炎:腺泡3区出现气球样肝细胞,腺泡点灶状坏死,门管区炎症伴(或)门管区周围炎症。腺泡3区出现窦周/细胞周纤维化,可扩展到门管区及其周围,由现局灶性或广泛的桥接纤维化。

脂肪性肝硬化:肝小叶结构完全毁损,代之以假小叶形成和广泛纤维化,为小结节性肝硬化。根据纤维间隔有否界面性肝炎,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脂肪性肝硬化发生后形细胞内脂肪变性可减轻甚至完全消退。

【临床表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上腹胀痛等非特异症状。严重脂肪性肝炎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规体检部分患者可发现肝大。发展至肝硬化失代偿期则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相似。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胺肽酶(γ-GT)水平正常成轻度升高,通常以谷丙转氨酶升高为主。部分耐量异常。肝硬化时可出现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异常。

(二)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性肝病重要而实用的手段,其诊断脂肪性肝病的准确率高达70%-80%左右。CT平扫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平扫密度比值后小于等于1可明确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根据肝/牌CT密度比值可判断脂肪性肝病的程度。

(三)病理学检查: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确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方法,对鉴别局灶性脂肪性肝病与肝肿瘤、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和糖原贮积病等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预后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诊断标准为: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①有易患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②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③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④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肝区隐痛、肝牌大等症状及体征;⑤血清转氨酶或谷氨酰胺肽酶(γ-GT)、转铁蛋白升高;⑥符合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⑦肝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治疗】

(一)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和危险因素予以治疗,对多数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炎有效。

(二)药物治疗:单纯性脂肪肝性肝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对于脂肪性肝炎可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以减轻脂质过氧化。胰岛素受体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噻唑烧二酮类药物可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伴有血脂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降血脂药物,但需要检测肝功能,必要时联合用护肝药。进展到肝硬化时,治疗采用肝硬化治疗方案,这里不做论述。

[.生活习惯就饮食习惯调节]:

1.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是治疗肥胖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佳措施。因体重下降过快,可能会加重肝损伤。故减肥过程中应使体重平稳下降,注意监测体重及肝功能。

2.注意纠正营养失衡,禁酒,不宜乱服药,在服降血脂药物期间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

【预后】: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如积极治疗可完全恢复。脂肪性肝炎如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多数能逆转。部分脂肪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其预后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相似。

关注天天医学,了解更多医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肝病   脂肪   管区   线粒体   转氨酶   单纯性   酒精性   肝功能   肝硬化   炎症   肝脏   肥胖   密度   性肝炎   因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