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点明:防患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中医点明:防患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作者:熊新强

“治未病”思想启蒙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把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的治未病理念,是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是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治未病的科学内涵

中医点明:防患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1、“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两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2、历代医家对“治未病”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提升,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其次,医圣张仲景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病防变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体现。

3、“治未病”观念,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二、治未病理念的现实意义

中医点明:防患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1、逐渐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无论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或欲病施治、防微杜渐,还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及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其核心是无病早防,欲病早治。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逐渐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2、敦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观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待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着“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而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代谢紊乱等现代病种已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

以自我保健为中心的养生法则告诉我们: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是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可以说“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3、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中医点明:防患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精髓!

国民健康对社会的意义,不仅是提供发展基础、健康问题的解决,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健康水平,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总之,“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值得我们每个医疗机构、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去传承、发扬。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

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说中医」特辑,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   喜马拉雅   金匮要略   中医   精髓   法则   节省   人群   观念   理念   疾病   思想   医学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