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公布,顾诵芬王大中实至名归,最终荣获大奖

新中国诞生至今,有无数能人志士投入到了建设国家的浩浩队伍中发光发热,这些人或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或投身于前沿领域刻苦钻研,可是这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并且做到了极致。而就在11月3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此次大会共评选出了264个项目,以及10个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而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名专家,其名字虽然不被外界所熟悉,但是他们的功绩却必定彪炳史册。

据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分别是来自中航工业集团的顾诵芬院士,他不仅是我国顶尖的飞机设计大师,更是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以及航空战略科学家,顾诵芬院士为开辟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新中国的航空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公布,顾诵芬王大中实至名归,最终荣获大奖

另外一位则是来自清华大学的王大中院士,王大中院士于1958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不仅有着扎实过硬的技术功底,同时还具有前瞻眼光,和顾诵芬院士一样,都是极为难得的战略科学家,王大中院士一生最杰出的成就,就是开发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系统,而他的代表作,就是将我国的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过去的跟跑变成了如今的领跑。

若是细数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的成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新中国科技体系的开创者,都曾经一脚踏入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领域,独自摸索并前行。顾诵芬院士的得意之作就是立足于高空高速的歼8以及歼8II型歼击机,可是在此之前,顾诵芬院士就已经投入到新中国飞机设计的第一项任务,既自主设计的第一款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公布,顾诵芬王大中实至名归,最终荣获大奖

而顾诵芬院士负责该型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任务,可彼时的顾院士对这一领域根本就是毫无头绪。为此,顾院士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在1958年7月26号这天,让歼教1成功首飞,也让新中国真正迈入了自行设计喷气式飞机的大门!

而王大中院士的科研之路也同样艰辛,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核反应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不久之后就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参与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并建造的核反应堆,即屏蔽试验反应堆。而彼时全世界的核能发展潮流才刚刚抬头,核反应堆的研发工作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最高机密,我国科学家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当时苏联专家留下的一张图纸,可以说完全是从零开始进行技术攻关,可是承担这个重任的清华大学团队,平均年龄也只有23岁,意味着一群从来没有见过核反应堆实物的年轻人,去独自设计和建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核反应堆,其难度可想而知。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公布,顾诵芬王大中实至名归,最终荣获大奖

可是这些困难没能挡住中国的科学家们,新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只花了6年的时间就成功研制并建造成型,而王大中院士的前瞻思维促使他有了更多考量,最终在1985年开始主持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的研发工作,并且在1989年建成并且临界成功,正式投入功率运行,成为了世界第一座采用一体化设计的自然循环水冷堆,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的反应堆,在确保功率输出的同时也兼顾了安全性,随后王大中院士开始全力攻关高温气冷堆的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实验验证,为中国未来的双碳目标提供了宝贵助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公布,顾诵芬王大中实至名归,最终荣获大奖

回顾往昔,新中国已经走过了七十余年,这期间中国的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外界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可是这些都没能阻挡这些心怀祖国、情系人民的科学家们投身于此。虽然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都已是古稀之年,可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如今已经有无数的新生代接过接力棒,追随老一辈科学家的脚步成为中国科研的中坚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中国未来的科研道路不仅是光明的,更是值得14亿国人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科学技术   核反应堆   清华大学   国家   实至名归   反应堆   核能   院士   新中国   中国   科学家   大奖   困难   科研   飞机   我国   体育   工作   王大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