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2013年,清华大学迎来最小新生范书恺,14岁未满就开启了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涯。你相信没上过幼儿园的小孩,5岁一入学就坐进了四年级的教室吗?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同龄孩子进入小学,他小学毕业,同龄孩子还没上完小学,他进入高中。要说这个孩子为什么如此异于常人,那就不得不提到其家长的“急切”教育。

难道是范书恺特别能扛造吗?他的身上没有一点被拔高生长留下的“后遗症”。是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什么神秘诀窍吗?

接下来就让子牙童趣学生观察来说说被引导成才的小天才范书恺,以及高压下的家庭教育是否有用的问题。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01 孩子的教育也考验着家长

范书恺于1999年出生在山西河曲县。母亲作为县实验学校的一名初中老师,教书育人自有一套。父亲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也是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

还不到半岁,范书恺就在母亲古诗词朗读的熏陶下,学会了“安静听课”。什么也不懂的年纪,只要身边有声音,孩子的目光就能跟随声音源头而转动。可能也是听得多了,范书恺很早就能开口说些简单的字眼。

好像什么都要快人一步,范家母亲还没等孩子能够用声音有条理地表达内心想法,便着急忙慌开始教小范识字。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在各个家具、用品上贴小纸条,一下班便抱着孩子转圈,指着纸条教孩子识物认字。

再看小范的父亲老范,用色彩鲜艳的卡片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一边和孩子玩闹,一边告诉他各种小动物的生活地点,生活习性等。

其实这样的育儿方式大部分父母都可以做到,只是要看下班后的他们愿不愿意更加费心地对待孩子。

范家母亲带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其中有不少都是当地的留守儿童。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这其中有不少聪明孩子因为没人管而放任天赋化为齑粉,他们就像漫山遍野毫不起眼的幼苗,春天一过,还没等尽情绽放花朵,就已经在一阵风、一场雨中被迫长大,投入了茫茫生活。

心疼又无奈之下,范家母亲便更愿意将所有的陪伴都给孩子,让其有个温馨而又快乐的家。

说起来有些奇怪,老范是文科生,却是孩子数学、科学等方面知识启蒙的负责人;范家母亲是化学专业高材生,却担任了孩子语言交流、行为养成、礼貌礼仪方面的老师。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夫妻两人交替着教孩子,今天老范教小范扑克牌识数字,火柴棍搭图形;明天妻子教背诗、日常礼貌用语。

全方位齐头并进,小小的范书恺在两岁多时就已经能够像“小大人”一般地与人交谈,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在范家母亲看来,教育孩子最为考验的其实是家长。在搭建孩子思想世界的过程中,父母最具引导性。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很多行为动作、处事方法无形中已经进入了孩子的眼睛,或许会在他们的脑海里停留很久。这就要求父母注意言行,懂得反思。这是一个育儿过程,同样也是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

02 神童的学习进度如同火箭升天

当范家父母发现孩子有着超常的记忆力和领悟能力后,他们便打算为儿子增加一些学习内容。

当时的范书恺只有3岁,因为当地幼儿园学校稀少,范书恺稍显正式的学习生涯就此在家中展开。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不跟着教材课本按部就班地学,范家父母以孩子的接受程度为准,将思想品德、数学、语文、科学等知识进行整理,从生活小事中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上下楼梯学习加减法,洗澡学习水的浮力,冬天告诉他低温结冰的原理……这些看上去都是日常的知识被范书恺不知不觉中吸入脑海,好像不在学习,他只是在认真生活。

一年多后,想要检验孩子学习程度的老范亮出小学三年级数学试卷。而满分一出,老范激动的心情压抑不住,便想让儿子趁着秋季开学进入三年级读书。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可没人能保证初次进入集体,且年龄尚小的范书恺可以融入其中,也没人能一直看顾着4岁孩子的人生安全,学校表示拒绝接收。无奈之下,老范带回儿子又在家教导一年。

这一年的学习可不得了,5岁的范书恺掌握了小学的所有课程,就连初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也有所涉猎。

2004年,在范家父母的保证下,还是那所小学,范书恺接受了一场考试。以满分成绩交出四年级数学试卷,河曲小神童自此成了小范的代名词。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2007年,范书恺小学毕业了,不满8岁的孩子坐进了妈妈带的班级开始初中生活。

在母亲的主导下范书恺安安静静地用三年时光,不仅将自己之前所学消化完备,还培养了不少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

2010年,11岁的范书恺升入高中。全班同学都在感叹,这位同学太小了,他实在是个天才,但天才在家可一点都没有懈怠。

早上五点多起床早读,开启一天的学习时刻,晚上10点复习完功课才上床睡觉。始终勤奋的姿态换来高考时的高光时刻,天才之名里,也有着无数汗水与拼搏的味道。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2013年的蛙叫蝉鸣之际,不到14岁的少年在亲友的祝福声与同龄人的惊讶目光中走进了高考考场。信心满满等待成绩,范书恺得到了601分的回报。

03 引导有度,教育有法

可能有人会说了,这个分数其实也就是一般,可以上个一本院校,但离一流名校还是有些差距。但属实幸运,这一年国家推出了高考专项生政策。

陕西省就有清华大学开设的首批指标。范书恺就是从这个政策里跨进了清华机械工程系,不仅成了当年清华最小的新生,还被清华校长亲自迎接,并连声夸赞。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从小背着“天才”的名号,在清华园里,范书恺依旧被当做“神童”。可在接受采访时,这个不大的孩子满脸烦恼,直言自己一直不喜“天才”之名。

他说自己老是因年龄和年级不匹配而被当作“异类”,也被迫接受了很多别人以为的,“你有个不快乐的童年”。

范书恺觉得自己只是比他人先行了一两步,没有与众不同。童年时光里虽然玩耍较少,但从来没有遗憾。父母那种在他人看来有些急迫的教育方式,是自己所能接受的,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初为父母时,可能不少家长都想过自己孩子是否能成为天才。一颗聪明的脑袋让生活变得容易,让最小的付出换来最大的成就。

可天生的智慧有时也需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培养。与其说小范是个天生聪颖的孩子,不如说他那肯花费时间与心血的父母,成就了一位小小天才。

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孩子的勤奋自律,成才的可能会更大一些。

其实孩童的可塑性非常强,有时候看起来是揠苗助长的提前教育,在合适的引导下,也可以为孩子所接受,并学有所成。但引导有度,教育有法。

故事:7岁读初中,14岁上清华,范书恺父母的高压教育是否有用?

范书恺父母将知识融入生活,用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事物来启蒙孩子的大脑,这样在生活中学习的方法,你认为值得被借鉴吗?

已经结束了四年的本科学习,范书恺正在攻读研究生。对于那个“他有个不快乐的童年”的说法,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END--

子牙童趣学生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清华   习水   家母   父母   清华大学   加减法   家父   山西   童趣   高压   最小   天才   有用   家长   初中   孩子   小学   故事   知识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