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鉴赏)笔墨流韵砚生辉

(名家鉴赏)笔墨流韵砚生辉

李元强先生

【名家简介】

李元强,1956年出生,四川绵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研究会常务理事。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第二届“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全国冼夫人书法大展、中日甲骨文书法联展、国际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展、河南省第一届和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等。作品获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国际书法年大展”铜奖、“殷都之光”全国书画大展铜奖、“泰山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文化部“全国群众书法摄影大展”优秀奖等。

书法篆刻作品散见于《书法报》《书法》《书法导报》《解放军报》《新疆日报》等国内专业和其他报刊、杂志。个人传略辑入《中国当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中国书法年鉴》《中国书法名城名家目录》等书籍。书法作品被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友好人士收藏,编辑出版有《社会保险书法、绘画、摄影作品集》《李元强书法作品集》等书籍。


一方砚台,三尺书桌——在河南安阳市的军旅书法家李元强书房里,墨香阵阵。墙壁一端的珍品柜里,满陈奖杯、奖牌。

征衣常带淡墨香,落笔惊风气也浩。在14年的军旅生涯之余,李元强苦研颜真卿、柳公权、董其昌、黄道周等名家字碑,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用手中钢枪与劲笔挥洒出一个饱含墨香的绿色征程……



萌梦,穷孩早自立

嫘祖故里四川盐亭县,有一个小山村,它四面是莽莽群山,村里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村边有一片柳树林,林间芳草鲜美,溪水潺潺,常有一群牛羊在这里吃草饮水。村里仅有一条泥耕小道,在群山中蜿蜒起伏十余里,通向山外的麻秧乡集市。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这个村子经济萧条,受自然灾害影响,土地连年欠收,红薯、玉米的收成不好,只能勉强够村民们糊嘴。农家娃李元强,于1956年降生在村里一户农家。他一生下来,就面临饥贫交困。他一岁多而日夜离不开慈母怀抱,母亲却在贫病折磨中撒手人寰。元强的父亲只好又当爹来又当妈,一天到晚忙着料理家里家外的事儿。元强7岁那年,其父再婚,继母来到这个家后,大大减轻了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数年后,继母给元强生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让这个原本就很贫困的家庭,日子越发艰难。

家里太穷了,元强上小学后,经常穿着一身粗布补丁衣服,光着脚丫子走在上学或放学路上,这还不算很苦。更苦的是:由于家里缺少人手,父亲和继母都忙于从事集体大生产农业劳动挣工分,没有空闲来看管家里年幼的小孩。父母便用一块青布被单把一岁多的弟弟包裹起来,放在元强的背上,让他背着弟弟去上学。元强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他背上的小孩常哭闹不休,弄得元强很尴尬。待前一个弟弟大些了,他又接着背上后一个小弟弟去上学。如此循环,直到又背上最小的妹妹去上学。

放学归村后,一些小孩看到村里很多墙上贴满了各种大字报,就悄悄在大字报上信笔涂鸦,而小元强则对字迹端正的大字报产生了兴趣。他用小手照着端正的毛笔字一笔一划地比划,或在废纸背面用毛笔认真地抄写。在田边地头割完猪草,坐下来休息时,他会拾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认真练习从课堂上学来的汉字。

后来,本村的何发树老师发现元强写的毛笔字很有笔锋,就让他为村里抄写大字报,这激发了他学习毛笔书法的浓厚兴趣。



追梦,戍边建功业


1974年,18岁的元强因家贫而放弃就读高中的良机,投笔从戎。他怀着建功立业的的雄心壮志和对书法的满腔热爱,来到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成了乌鲁木齐军区36842部队的一名战士。

当时部队生活条件很差,给军人供应的粮食很少,远远不够吃,大伙儿经常喝玉米稀饭,一周才能吃上一次大米饭。为了增加粮食、蔬菜供给,部队便开垦荒地,种植白菜、萝卜、土豆等农作物。给部队供应的肉也很少,官兵们一周或半月才能尝一点肉腥味来解馋。为了缓解吃肉难的问题,部队便开始养猪、养羊。

1977年,部队从新疆石河子市小李庄移防到伊犁市喀什大桥,部队驻地是伊宁县克其克布拉克沟。这里是大山深处,荒无人烟,没有通电,也没有现成的营房可住,官兵们只好自己动手修建“地窝子”,以解决无房居住的燃眉之急。官兵们先是山谷空地上挖出一个个一人多深的大坑,待平整好坑底、夯实好墙壁后,就在大坑上面架设几根木头,放上一些芦苇杆,这就建成了一间间简易的“地窝子”。官兵们在“地窝子”里垫上砖头,铺上木板,就可以躺在木板上睡觉。白天艰苦的军事训练结束后,夜晚元强常常趴在“地窝子”里的木板床上,在煤油灯下,照着历代名家经典碑帖,一丝不苟地挥笔练习。元强执着追求书法家的梦想,就是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里展翅奋飞。

在部队,元强脑瓜子聪慧,很早就懂得名师出高徒的道理。他利用业余时间,拜访了部队驻地著名书法家石煊清老师。石老师见他谦虚好学,便把很多重要的书法知识和基本技能倾囊传授,让元强获得了扎实的书法基本功。

(名家鉴赏)笔墨流韵砚生辉




1981年,经媒人介绍,李元强与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位姑娘恋爱、结婚,并在那里安家。有一次,他请探亲假回到安阳市家里,几天后他闻知安阳市群艺馆有一位书法家老前辈,他当即与妻子背着婴孩和小舅子一道前去拜访。到了群艺馆楼下,李元强叫妻子和小舅子在此等他,说自己很快就会下来。结果,当他上楼后,和那位书法家老前辈谈得太投入,一聊就是几个时辰,让妻子他们等得脚都站酸疼了。

慢慢地,李元强有幸结识和求教了安阳市的书法名家刘顺、朱长和、徐学萍等。经诸位老师悉心指导,加上自己潜心学习,他逐渐走上书法艺术的正轨。同时,他不再囿于某一家及本省地区名家,而是将自己置于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关注和审视当代所有派别,开拓其思维视野。应该说这是他高于一般同道的独特之处,让他受益匪浅。



(名家鉴赏)笔墨流韵砚生辉


虽然李元强沉醉于书法艺术,但是他献身军队的事业心也很强。14年军旅生涯里,他积极上进,先后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和团政治处书记。随着职务提升,生活条件也逐渐好转,但是他仍然长期坚持以先贤经典碑贴为师,临池不辍,还经常虚心请教部队和地方的书法家老前辈以及部队附近的大专院校老师。同时,他还在浙江省美院书法函授班进修了两年。这些日积月累的努力让他获得了丰厚的艺术营养,使其书法艺术水平明显提高。

那些年,从伊犁到乌鲁木齐沿途的兵站接待室,挂着李元强的一幅幅书法作品。他所在的师团和地方举行军地联谊活动,师团的领导会带着他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地方行政机构,这让李元强倍感自豪。

李元强的书法作品名气传到地方后,一些企业开业之际,慕名前来部队恳请“墨宝”,一时大有“洛阳纸贵”之感。

(名家鉴赏)笔墨流韵砚生辉


圆梦,苦练终有成


1988年,李元强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市社保局工作。他自甘淡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工作之余就孜孜不倦地研习书法,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

就这样,他转业后又在墨海以苦作舟十三载,终于收获艺术硕果:2003年,他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缘于书法媒介,李元强深爱中国传统文化。他对《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有了深刻理解,并融入书法艺术。他发现书法中的黑白、虚实、粗细、长短、枯润、浓淡、方圆、疏密、刚柔正是暗合了阴阳五行中的千变万化的辩证关系。他把这种微妙复杂的辩证关系运用在书法中,使他的书法创作达到了“得天趣、通自然”,而没有斧痕的较高艺术境界。

他在翰墨园里浸淫年深日久,体味着甘醇的墨香,抒发着优美的情感,感悟到书法是静水流深的艺术,人有多静,字就有多静;去浮躁,淡功名,沥心血,才能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精品。他还参悟到书法的最高境界:自由地阐释人的心性而不逾艺术之矩,豪华落尽而自见真淳。

(名家鉴赏)笔墨流韵砚生辉


晚清大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书法家务必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李元强深知“学富”就是书法家必下的“字外之功”,也是日后获得较高艺术造诣的必要条件。因此,他认真研读文学、哲学、艺术美学、文字学、美术、音乐等各类书籍,明显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经过几十年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李元强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在国家级权威重要大赛中,他参赛的书法作品频频入展、获奖。

近年来,随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对书法艺术理解更加深刻,其书法创作逐渐有了转变,专事于篆书创作。他继承篆书传统,并力求创新。为了做好篆书创作,他长期陶咏古迹,研习六书。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取法高古,借鉴前人创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就,才能创作出较高艺术水准的篆书作品。因此,他取法结构奇妙、点画瘦硬的《铭文》,以除却肥弱之病;取法结体高古的《散氏盘》《毛公鼎》等,以增长逸趣;取法点画圆融、结体茂密的《石鼓文》,以医秦篆凋疏之气。他长期在篆书创作上狠下铁杵磨成针之功,终于把艺术创作难度较高的篆书写得活泼灵动、苍劲平和,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深获同道好评。




(名家鉴赏)笔墨流韵砚生辉


当代书法大家李逸野(萧诗寒)对李元强的书法评价认为:“观其作品,真、行、篆、隶诸体皆能,习先圣而不拘泥,大胆创新而不怪异,无论是结构还是用笔都表现出书法艺术应有的神韵,给人以美感,给人以享受,书法大气,洒脱飘逸,字如其人。”“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以古籀金文的镌刻意趣和小篆的书写之意,用笔灵动多变,有高古奇丽之态,了无板滞。”“其篆书得金文、《石鼓文》和吴昌硕古拙而雄强的风格,参以行草之法,凝练遒劲,气度恢宏,自出新意,卓然不群。”

而今,李元强年过花甲,已经退休,居住在中国甲骨文的发源地、中国书法名城安阳市,依旧沉醉于书法艺术。他每天朝生晨露起,晚沐夕阳归,常和同道交流书法艺术,过上了“墨韵深研精艺道,书缘尽赏悦诗情”的生活,真是“艺”养天年,尽享艺术生活的滋味。



作者简介:

金明光,男,1974年生于四川盐亭县。200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自考),同年9月获得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现供职于四川广旺集团,喜好文学。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广元日报》、《则天文艺》、《川煤文艺》、《四川工人日报》、《西南商报》等省内外刊物。《真爱无言》是第一部个人作品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安阳市   名家   大展   篆书   书法作品   甲骨文   书法家   墨香   笔墨   村里   中国   书法   部队   书法艺术   艺术   体育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