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作者 | 季洁

我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秘密!

记者,是社会的参与者与记录者,一个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职业。

以记者为镜,或者说以记者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为镜,梳理出一个粗略的变迁史,竟然能窥见一点点社会变迁的历史感、收获一点点感动、一丝丝叹息与惊醒。

一人一张图,我们来看吧!


迷雾剧场 《致命愿望》 2021年

冯绍峰,在剧中是一个在未来使用老人机的、做揭黑报道的记者。按键的时候还嘟嘟响……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调查记者这么落后……会死人的好吗?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2019年

贾静雯当年的年度话题佳作,她饰演的是一个儿子是无差别杀人案受害者的女记者。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这部剧设置出一个真实的场景,抛给记者们一个永恒的开放式问题


《送你上青云》2019年

姚晨,饰演一个突发癌症的女记者盛男,挣扎于现实与理想、职业与家庭、生与死的困境之中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影视作品中的女记者形象向来比男记者多。这一行业的女性通常在精神上被赋予了某种“早日开悟”的社会期待


《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2018年

《何以笙箫默》2015年

一个爬墙采访文物专家的实习记者(宋茜 饰)。

一个杂志摄影记者(唐嫣 饰),总是笔直站立拍拍拍。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这两个干脆放在一起讲。女记者作为偶像剧女主,真是多年如一日的失真与不接地气


《搜索》 2012年

一个记者拍摄的一段视频引发的惨剧。

姚晨与王珞丹,分饰资深媒体人与菜鸟记者。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成为电影里的“记者”。媒体的发达确实拉平了言论场、带来了好处,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这部2012年的电影正是拍摄了一名记者为了博眼球所造成的惨剧。自媒体时代,所有人都应当提升自己的媒体素养。2012年在影视作品中的反省,今天依旧有效。


《情深深雨蒙蒙》 2001年

何书桓、杜飞与陆尔豪,三个形象鲜明的申报记者。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盘点记者,怎么能少了上海滩三剑客一席之地!杜飞可还是战地记者呢~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2020年

女记者不择手段地取得了警方未打算公开的调查资料,导致舆论、证据的偏移,几乎影响了案件的结果。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记者形象是相对丰富的,有看见问题的记者,也有制造问题的记者


《聚焦》 2015年

《波士顿环球报》的调查记者们,揭发天主教会重要成员在波士顿性侵儿童的丑闻。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新闻人必看的电影之一。电影对事件真实的关注多、自我感动的情感废料少,不断地寻求真相。


《匹诺曹》2014年

朴信惠搭档李钟硕,男女主角都是记者。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韩国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记者的身影,难得的是,他们经常能用偶像剧班底拍出有社会意义的现实题材


《超人》

你不知道吧!超人的真实身份也是记者。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超人是记者,还是记者是超人?记者是普通人,有理想的人是超人


《哈利波特》

Alps,一个小记者。他是哈利波特的忠实粉丝,跟随哈利联系反黑魔法的咒语,在最后的战争中英勇牺牲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在这里,记者是渺小的、简单的、不畏生死的、光洁的


《总统班底》1976年

调查出水门事件的记者,深夜敲开无数被拒绝的门。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水门事件相关影视作品有很多,整个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一次次被搬上大荧幕。


以上入选的影视作品记者形象,均来自于值得影迷团的推荐。

其实大家推荐的记者形象有许多许多,我们选择了12个登出。在大家推选出的记者影视作品中,我们粗略统计,不负责任地发现了几个小秘密:

1.华语剧里,女记者比男记者多,尤其是端着照相机的漂亮女记者居多。女记者的角色人格形象,普遍优于男记者。但在欧美剧作中,好像没有这么强烈的区别。

2.记者整体的文艺形象是较为正面的。

3.华语影视作品中较少真正的记者职场剧,借着记者身份谈恋爱的剧集居多,评分不高的居多。

4.办公室里喝茶、家里养鱼的媒体老人形象,逐渐出现在华语影视作品中。




写在最后

11月8日是记者节。

我国拥有专门节日的职业并不多,只有五个,记者是其中之一。不管是记者节、教师节、护士节、医师节还是农民丰收节,这些职业都是有突出的辛劳与独特的社会贡献的。

我们记者,在这个短暂的节日中获取一丝被尊重的感觉,一丝继续向前的动力。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觉醒年代》剧照

如今,记者是一个不断被社交媒体消解的名词。

普通人一夜成名的时刻太多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不再稀罕真的记者。“我的生活,我自己表达。”

对记者有所求的人也太多了。在私利与共益的纠葛中,记者成为一个复杂环境中如履薄冰的人。今年4月的某一个深夜,我有做调查记者的新同事打电话来痛哭,她去重庆采访一个女学生跳楼案,付诸心力,却被家长利用,无意中成为对方向学校要钱私了的筹码。

对记者有所防备的人更是太多了。被带走、被盘查、甚至被骂、挨打,都是同行们聚在一起聊天的内容。这些事司空见惯,自己不再大惊小怪,却是行外人非常喜欢听的故事。

少的是什么呢?

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为了公共利益的信念,是不断努力之后的侥幸突破,是终于到来的真相。

但是,不管经历过多少次“太多了”的沮丧,只要有一次两次“少得是”的经历,记者的一年就是充实的,就是精神上昂扬、足以与外人道的。

大部分的记者,尤其是调查记者,总是干几年就不干了。因为老了、身体累心也累,信念抵不上识时务,跑不动了。但我喜欢的记者们,大多苦哈哈、一直在拖稿,却始终在路上。

只要一直在路上,就会一直有好故事可讲。只要一直在拖稿却从不言放弃,大家就还是同道。

我喜欢的人有那么多面孔

▲《新闻编辑室》剧照

朋友们,虽迟但到,记者节快乐!


作者 | 季洁

编辑 | 徐观

排版 | 文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波士顿   水门   华语   班底   惨剧   影视作品   超人   女记者   面孔   形象   记者   真实   职业   媒体   喜欢   社会   体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