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她曾在清华大学斩获机械工程与经济学双学位,后前往康奈尔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硕博连读。

在科研路上,她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又被哈佛大学录取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学成后,她毅然回国,回到母校的怀抱任职,并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师。

今年10月14日,她登上达摩院青橙奖的颁奖舞台,被誉为清华最甜女教授。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本期恰同学少年就带大家走进,“清华美女教授”赵慧婵。

1989年,赵慧婵出生在了历史上“齐文化”的发源地--淄州,也就是现今的山东淄博。赵慧婵出生的时候,任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女娃娃会在未来给淄博留下浓重的一笔。

人如其名,自小赵慧婵就将“慧”和“婵”展现得淋漓尽致,所谓“别人家的孩子”说的就是她了。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赵慧婵基本不和家里提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没必要啊,反正都是第一,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如果某一天赵慧婵拿着试卷找老师,老师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给她答疑解惑,而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哪个题目出错了或者讲错了。

几乎和小说剧本一样的,赵慧婵在2008年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并且选择了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第二学位。

为什么是两门几乎没什么联系的专业呢,因为大佬的世界不需要解释。

2012年,一个软萌可爱的山东妹子,左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右手清华大学经济学专业学士学位,头上还顶着一个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的称谓,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顺手还把人家Stip Olin Fellowship奖学金给拿了。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如果说赵慧婵的人生是一部学霸女主小说,那这才不过走完了前奏。

2016年,赵慧婵发表了《基于高度可拉伸光导传感器的软体智能假肢》于《Science Robotics》创刊号,并成为该杂志创刊号有史以来仅收录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

而《Science Robotics》乃是全球最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专攻软体机器人、假肢、机器人垂直跳跃、神经外骨骼等科技前沿文章。

能够出现在这上面的文章,那都是达到世界级认可的。2016年末,赵慧婵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生导师Robert F. Shepherd写了一封信,收信人是哈佛大学的Robert J. Wood教授。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内容很简单:我这有一个全康奈尔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准备介绍给你,你收不收。

于是,2017年,赵慧婵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前往哈佛大学科学与应用工程学院,在Robert J. Wood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软体机器人的研究。

这时候,赵慧婵的人生剧情才开始走向高潮。2018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2019年,被评为英国物理学会优秀审稿人。

2020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科技创新35人。如果只是一条一条的名称看起来不够有冲击力的话,那就用数据说话。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2018年的福布斯优秀青年榜,与之齐名的有朱一龙、白宇、苏炳添、孙杨、陈粒、张碧晨等多领域的优秀年轻人。

2019年英国物理学会优秀审稿人,最近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还是东南大学物理学院青年首席教授、兼应用物理系系主任董帅老师,发表的论文已达两百篇,引用四千余次。

2020年,麻省理工TR35选取的是中国最优秀的35岁以下35名科技创新人才,而中国现阶段20岁至35岁人口有3.5亿人。

所以赵慧婵也没有多优秀,只不过是超过了99.99999%的同龄人而已。

2018年,赵慧婵结束自己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并婉拒了导师和学院的百般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成为了母校清华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这时候她才29岁,她也因此成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师。虽然赵慧婵很年轻,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在另一群学霸面前就机械制造这个话题侃侃而谈。

基于她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清秀可爱的面容,她在清华获得了“美女教授”的昵称。

2019年,正赶上国内危情严重,前线医护人员需要承担巨大风险完成咽拭子采样。专攻软体机器人的她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开始研发咽拭子采样机器人。这还是世界首例。

这次的研究和在哈佛博士后的研究并不一样,甚至和她以前任何一项科研活动都不同。以前,她有着导师Wood教授的指导,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但是这次,她必须自己去做这个巨人。采样的有效性,采样效率,采样成本,还有设备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一系列问题摆在赵慧婵面前,等待着她去破解。

看似全身破绽,但又好像无从下手。但是事态紧急,没有时间去犹豫,必须尽快制造出这样一台机器人投入一线。

历时八个月,赵慧婵带领团队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第一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并在武汉搭载快速移动核酸检测车投入使用。

也许有人不明白研发这个机器人的意义,但有几个数据可供参考:疫情期间因近距离接触患者导致感染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达1716名;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平均每日采样达两百人,而突发状况时可高达万人。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研发不仅有效减少了医护人员近距离接触的风险,也极大程度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赵慧婵因此入选MIT35可谓理所当然。

除此之外,赵慧婵还进行着柔性传感器、智能假肢和外骨骼等方面的研究,并实现了第一款由柔软的“人工肌肉”提供动力以完成受控飞行的微型机器人。

这一研究可能会开创让残疾人能够恢复感知能力的先河,能够为数以千万计的残疾人振作起生的希望。

几乎可以说,赵慧婵凭借一己之力带动了中国软如机器人方面研究的进步和发展。2021年,赵慧婵再次得奖,为她的人生留下了厚重的一笔: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自2018年该奖项设立以来,仅有40人入选,而与她同期获奖的是那个一手馒头一手矿泉水的男人——人称韦神的韦东奕。韦神之名不用多说,能与之齐名,赵慧婵成就几何,不言而喻。

当记者问及赵慧婵会如何处置她的一百万元奖金时,赵慧婵脱口而出:“当然是全都花在实验室上,把实验室修得更大一些,以后学生来做实验的时候更舒服”。

果然,神的价值观和我们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如果普通人获得一笔高额奖金,想的可能是买房买车,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而对于这些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环境科研技术几乎是自己的另一个家,或许比家庭还要更加重要。

“清华最甜女教授”赵慧婵:临危受命,研发出世界首台采样机器人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有着赵慧婵这样的人物,国家才能稳固且迅速地发展。相信有朝一日,赵慧婵也会成为像钱学森先生那样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了解了赵慧婵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悟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作品的动力。

END

二狗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清华   达摩   麻省理工   机器人   哈佛大学   福布斯   审稿人   假肢   清华大学   博士后   疫情   机械工程   软体   中国   教授   体育   世界   临危受命   赵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