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一次,在节目《奇葩说》的后台,有人问导师薛兆丰:对于成名这件事,你是否看得很淡?

薛兆丰没有丝毫犹豫地答道:是的,回国后我拒绝了很多媒体对我的邀约,推掉了很多有可能让自己成名的机会,想着能低调就尽量低调,不会刻意去追求成为名人。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这个观点或许是薛兆丰内心的真实想法,但若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他又会作何回答呢?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20岁有一个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要?

《奇葩说》有这样一场辩论,问题是:假如20岁有一个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抓住这个机会?

正反方辩手各自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场精彩异常,轮到薛兆丰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要!

接着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人性有一个“不耐”的特点,意思是不可耐烦,这也是所有人的特点。早点得到总比晚点得到好,千万不要去等未来,原因有二:

一:未来总有不确定性,很多机会只此一次,错过了就不一定再有,所以要学会把握机会。

二:人的生命有限,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说不定哪天自己就不在了呢。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有人常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去考虑成名的事情。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好呢?

所谓“机会”与一个人的天赋、是否准备好是没有关系的。这里所说的“出名”,其实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被人看见的感觉。

在经济学中,“成名”这个词是极少数人能获得的稀缺品,因为成名的意思是吸引注意力的占比,一定是占比高才叫出名。

20岁时感受一下这样的经历,这有什么不好呢?就像我们可以感受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坐飞机、跳伞或是远足,这都是一种感受。把成名当成一种普通的感受机会,这又有何不可呢?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成名又有许多副作用,比如:

损失厌恶:就好比你得到一个东西,再失去的时候就会特别失乐,甚至无法接受。

成名后会忘乎所以:一个人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速度再加速度增长,变得容易忘乎所以。

当我们知道成名后所有的副作用,就越要抓住这个成名的机会,在避开副作用的同时,去尝尝这个成名的感受,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既然有好的机会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就应该及时抓住,因为有很多机会一旦错过,就是一生。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对于薛兆丰的观点,同为导师的刘擎教授十分认同,并补充道:

有好的机会自然不能拒绝,但今时今日,有太多人将目光放在演艺界、娱乐界的流量明星身上,这些人为什么不把成名的机会和目光放在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身上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古人讲究“及时行乐”,现代人凡事追求效率,薛兆丰在面对机会时,同样没有“错过”。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抓住一个成名的机会

2019年,主持人马东在一次偶然间,听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程,被他睿智、理性的观点所折服,便有意邀请薛兆丰担任《奇葩说》的顾问,负责替节目组筛选辩题。

虽说是马东主动邀请薛兆丰面谈,但马东不知何意,一连爽约三次,给薛兆丰留下了“糟糕”的印象。

被一而再再而三爽约的薛兆丰以为:或许马东也不是诚心邀请自己担任这个顾问,也就没放在心上。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等到两人见面后,马东直接让薛兆丰担任导师,当时的他并不知道导师要扮演个什么角色,本想直接拒绝,一想到之前自己被爽约的事,就爽快地答应了马东,想着到时候让他发现自己无法胜任再来下逐客令。

让他们都没想到的是,有薛兆丰参与的《奇葩说》收视率空前高涨,很多观众都被薛兆丰的个人魅力吸引,并扬言:没有薛兆丰的《奇葩说》是没有灵魂的。

就这样,这个50岁初登综艺节目的经济学者,一跃成了台上的“扛把子”,还被大家成为“网红”教授。但凡是在节目中,无论什么样的选题,他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令人信服的观点。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李诞曾在节目中说:我之所以来《奇葩说》,就是因为薛教授,我从大学就开始读薛教授的书,希望薛教授的书能进入中学课堂。

或许有人会好奇,薛兆丰到底有什么样的背景和经历,能获得如此多人的喜爱。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薛兆丰何许人也?

薛兆丰,1968年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普通家庭。23岁时从深圳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在这之前,他从未接触过经济学。

喜欢上经济学,是从一次谈话开始。一次,学习经济学的同学上完课回来对他说:老师今天在课堂上对我们讲了人类最伟大的三项发明,分别是“火、车轮和中央银行”。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薛兆丰听完百思不得其解,火与车轮是众所周知的事,但中央银行如何能与其并肩呢?

就因为对这个问题好奇,他开始自修经济学,一边自学一边在网络和各大报刊上发表自己的经济学观点。

35岁那年,他前往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进修经济学,并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还留在乔治.梅森大学讲授“法律经济学”课程,后又到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在此期间,他在法律经济学方面发表了数百年论文,还被多家杂志公开点名表扬。

42岁受邀回国,到北京大学国发院担任法律经济学教授。在北大的7年时间内,他的课程因简单易懂接地气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2017年,时年49岁的薛兆丰,因“副业”实现了财务自由,也因此失去了“北大教授”的光环。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一次,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找到薛兆丰,与他谈了“付费知识”的概念,并邀请他担任“经济学课程”的主讲人。薛兆丰一开始是拒绝的,但耐不住罗振宇的软磨硬泡,最终决定试一试。

他的想法很简单,毕竟还有太多人还不了解经济学,在大多数人眼中,经济学是由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组合而成的一门学科。这个课程若能成功,说不定能帮助更多人了解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让大家意外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订阅人数就超过25万,平台收入近6000万在短短时间内,薛兆丰从一名普通的北大教授,成为经济学界的“网红教授”。

然而,薛兆丰收获的不仅是名气和财富,随之而来的还有同行的诋毁。有人表示:他顶着“北大教授”的光环在外“捞金”,讲的那些经济学知识,都是入门级的三流知识,也只能忽悠一些不懂经济学的普通人。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对于外界的质疑,薛兆丰不予理睬,照常按自己的节奏工作和生活。

真正让他愤怒的是“付费买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识”的言论,顾名思义知识分为三六九等,而花钱买的都是一些末端的知识。

薛兆丰对这一言论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知识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知识的深浅轻重和价值与是否付费无关,只要我讲的经济学知识,能让我的“学生”听懂,并学会运用,这便是有价值的知识。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薛兆丰心知这些言论的根源来自何处,经过再三思考,他最终向学校提出辞职申请,主动褪去“北大教授”这个光环,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更多人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随后,《人民日报》为其点赞称:知识付费门槛低、有效率,能帮助用户养成学习的习惯,知识付费的背后是优质的知识。未来,有价值的知识将会成为共识,如何让用户学到具有高质量且稳定的知识,这需要输出者在本领域中不断深耕。

令人欣慰的是,薛兆丰在“知识付费”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稳。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经济学,薛兆丰辞职做了专职做主讲人,之后他又将“专栏知识”编撰成书籍《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这本书中包含了经济学中诸多专业名词,如“产权、稀缺、合作、货币、投资与回报”等,乍一看会以为这都是一些枯燥的词汇,但薛兆丰却把这些专业术语,都演化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简单易懂又耐人寻味

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代替繁琐的数据理论,帮助读者理解某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再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不断回味思考的经济学指南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经济学的兴趣和品味,让我们在生活中显得更加理性和睿智。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有读者点评道:此书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可读性,不仅能帮助教会我们一些处事方法,还让能让我们触摸到一些职场和生活中的底层逻辑,越往后读受益越多,当真是不可多得好书。

薛兆丰之所以执着于经济学的传播,甘愿放弃“北大教授”的光环,成为一名普通的传道受业的老师,这与他的恩师科斯有很大的关系。

科斯,曾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他曾对薛兆丰说:中国很大,人口很多,你作为经济学家,要去撬动的人口很多,影响的人口也很多。中国的经济学不像美国经济学那样形式化、数学化和不接地气,中国的经济学还有希望。

原北大教授,“贩卖”知识年入6000万,本人表示:不在意名气

薛兆丰对经济学有着迷之情怀,他希望每个中国人都具备经济学的思维,做一个复杂世界中的明白人。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68 购买

如果你也想通过经济学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逻辑,想学一些经济学知识,不妨收藏一本《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闲暇之时常来翻阅,改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END---

我是【悦读纪事】关注我,与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中央银行   乔治   北大   教授   知识   奇葩   美国   讲义   光环   名气   导师   经济学   观点   课程   机会   体育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