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解读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小象是子集,具有相对性分别,所以有形可辨;大象是全集,没有相对性分别,所以无形不可辨。大象就是全知和真相,合于道。

执大象:象可执,大象无形所以不可执,“执大象”是对“执象”的延续说法,如同道法自然的“法”,也是一种延续。

天下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地势低,水就会汇入;国处下,天下就会归往。

害:感官的功能就是分辨外物,如果不加约束,它会陷入无尽的分别之中。有道是“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又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生生即入死地,纵容感官就会损害感官,从而伤身,这就是害。

如果为政者利用人们的感官享乐需求,建立激励制度,以此为饵,引诱人们为其所用,人们跟着感官走,最终会伤及自身,这就是害民,是为目。

如果为政者反之,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不放大分别,不以饵引诱百姓,从而不会伤害百姓,反而淳朴和一,获得本心真正的自由和喜悦。这就是利民,是为腹。

前者是感官刺激的快乐,只是一时之快,需要不断的刺激才能维持,最终伤己。生生得死。

后者是本心真正的喜悦,恒常久远。死死得生,这里所谓的死就是主动封闭感官。(详见第五十章解读)

可见,一个“害”字通了,全章即解。


如圣王以道治国,就会民心所向,天下归往。百姓归附君王,由于君王得道,不以饵害百姓,而是使百姓回归淳朴,从而社会安泰,生活幸福。

乐与饵,过客止。

乐与饵:陈鼓应先生解释为“仁义礼法之治有如乐与饵”,我以为是正解。乐是指儒家的礼乐制度(礼规范行为,乐陶冶情操),饵是指法家的奖惩制度。这两种治国理念很吸引人们驻足,因为有味道,看得见,听得到,见效快。但这恰恰是与道家理念相反的。

过客:被“乐与饵”吸引的人们。“执大象”与“乐与饵”是对应的,一个是以道治国,一个是以术治国。百姓很容易被现实利益诱使,正所谓“大道甚夷,民甚好径”。可见大道是“少有人走的路”。

利用人性欲望来提高民众积极性,能快速出成绩,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会离道而产生新的问题。

如果逆向而行,向道而为,大家会不理解,平淡无奇,也不能马上见效,但能解决根本问题。

凡有所欲,必有所害。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吃好吃的,如果君王离道,利用人的这种感官欲望,施政以饵诱导百姓,这是有害的,这些都是对百姓感官的放纵,在不断追求感官刺激的路上没有尽头,快乐越来越少,后天自我与先天本我渐行渐远。而得道君王是不会这样加害百姓的。

大象无形所以不可辨,但乐与饵是可以通过感官来分辨的,人会为物所役,被感官控制,因此人们总是被吸引而停下原本向道的脚步。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言:指施政的方法。

既:尽,已,完结。引申为,以道治国好象什么都没有做好,什么问题都不能快速解决。

用之,不可既也:与前面三句是类比关系,意思相近,都是表达道的平淡无奇,而不是与前三局相反的作用无穷无尽的意思。

所以,以道治国的方法,让人们觉得好象是:吃起来平淡无味,看起来不悦目,听起来不悦耳,用起来不能解决问题。

这等于在说,“乐与饵”的治国方法,叹为观止,清晰明确,悦耳动听,能解决当下问题。

本章小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以道治国,不害民,能安平太。

以仁义礼法治国,害民,但比道能吸引人。

乐与饵害民,但吸引人。道不害民,所以道不吸引人。

本章启示:

好看的不实用,实用的不好看。感官易接受的,不能走心;走心的,不被感官接受。正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本章核心:

平平淡淡才是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大分   道德经   大象   安平   故道   相对性   礼法   本心   天下   仁义   君王   平淡无奇   感官   无味   过客   百姓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