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被东突厥打到家门口,不得不忍辱称臣,四年后大快人心

大唐!


曾几何时,一道道钧旨由此发出,数十万怒马雄兵攻城略地;一声声捷报汇聚于此,天可汗威名震铄古今;一项项国策在此确立,亿万黎民百姓安享浮华;一队队商旅辐辏四方,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高潮迭起!

李世民被东突厥打到家门口,不得不忍辱称臣,四年后大快人心

那是一个无比辉煌强盛的时代,但,万丈高楼也是平地起,很多人只看到大唐荣耀的一面,却没看到,李世民接手大唐时,开局就差点让人灭了国。


626年六月初四,那个炎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随后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李世民正式登基,即唐太宗。


强盛的东突厥汗国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颉利可汗趁大唐内乱,马上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一路挺进到“武功”,剑指长安!


八月二十八,长安的炎热还未褪去,东突厥已兵临长安城外!


李世民大惊之余,还是果断命尉迟敬德前往前线,组织反攻。


尉迟敬德非常勇猛,此战,他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打出了大唐风采。


然而东突厥兵强马壮,强如尉迟敬德也无力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军势如破竹,进抵渭水河畔,离长安城不到四十里。


长安城内,只有寥寥数万兵力,大唐危在旦夕!

李世民被东突厥打到家门口,不得不忍辱称臣,四年后大快人心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位大臣前往渭水。


抵达渭水后,面对东突厥十万兵马,李世民端坐在马上,不仅不露怯,反而还大力谴责颉利可汗背弃定约,不讲武德。


所谓“定约”,这事要追溯到李渊的头上。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起兵于太原,背后即是突厥,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他曾经派出心腹刘文静前往突厥示忠诚。


李渊夺取天下的过程,突厥也曾派出两千骑兵与唐军共同作战,并在建国后平定薛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渊称帝后,拥有成熟的政治智慧的他,为了继续得到突厥的支持,不仅向当时的始毕可汗进献财物,甚至海将地处河套地区的原隋朝五原郡和榆林郡的土地割让给了突厥。


在李渊的维护下,两国也算是进入了蜜月期,做出了不相互攻伐的口头约定。


因此,李世民才会以“背弃定约”为由指责颉利可汗。


但说实话,人家都打到你家门口了,你说这个有啥用?难道颉利可汗听了倍感内疚,羞愧马上退兵?


其实,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李世民何尝不知,他所做的一切,是故布疑阵,让颉利可汗摸不清自己的虚实。


李世民的演技确实可以,他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竟然真的唬住了颉利可汗。


《旧唐书》有记载: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颉利可汗看到大唐军容整肃,毫不慌张,再加上自己前不久派遣长安城内搞威胁、探虚实的大将军执失思力被大唐逮捕了,觉得大唐可以真的有恃无恐,因此慌了神。


不过,这段话粉饰得太过了,颉利可汗本来就是趁长安内乱,才进攻大唐的,此时兵临城下,何惧之有?但他见李世民气底气十足,摸不准长安城内有多少兵马应该属实。


所以,当李世民许以颉利可汗大量金帛财物后,颉利可汗以最小的代价得到了最大的好处,便借坡下驴,同意议和。


不过,他嘿嘿一笑,告诉李世民,大唐必须向他称臣,每年纳贡,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

李世民被东突厥打到家门口,不得不忍辱称臣,四年后大快人心

八月三十日,为保国祚,李世民低下骄傲的头颅,与东突厥签订了屈辱的“渭水之盟”。


冯梦龙曾在《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中写道: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


大意是说,城下之盟太过屈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是的,这对李世民,对大唐来说,确实是无比的屈辱。


《旧唐书·张俭传》有记载:“贞观初......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


贞观初年,东突厥想要什么,就遣书称敕,叫唐帝国进献。所谓的“敕”,完全是“君”对“臣”的命令,年轻的李世民和羸弱的大唐,不得不咽下这奇耻大辱!


颉利可汗欺大唐少年穷,几年后,他才知道,他惹怒的是何等骄傲的帝王。


东突厥人撤兵后,李世民露出森然白牙,对大臣萧瑀等人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今日给你的,明日当连本带利亲手取回,才能一雪前耻!


同年九月,李世民颁布了《备北寇诏》,开始整顿北部边防,加强军队训练,磨刀霍霍。


那段时间,李世民化悲痛为力量,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日亲自抽调数百精兵,带领他们在显德殿操练骑射。

李世民被东突厥打到家门口,不得不忍辱称臣,四年后大快人心

同时,他争取割据恒安镇的“苑君璋”归附,又派柴绍灭割据朔方的”梁师都“,拿下这两个关键的地盘后,大唐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


另外,还顺手反抗东突厥的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暗中接纳了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的东突厥次汗突利可汗的归附。


年少的天子,没有自艾自怜,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用行动宣告——这事没完!


而颉利可汗同样是这么想的,当他回去后,他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己中了李世民的计,虽然恨得牙痒痒,但是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他也只能望着大唐的方向长吁短叹。


因此,此后三年,因为受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影响,颉利可汗完全没有把“盟约“放在心上,动不动就来到边疆搞点事,抢夺财物。


大唐的朝臣都是不肯吃亏的主,得知此事,每次都恨不得马上起兵杀入东突厥,一雪前耻。


意外的是,李世民每次都摇头拒绝,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机会,他在等,静待等毕其功于一役的好时机,唯有这样,才能让颉利可汗无法翻身,才是完美的复仇。


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大唐长期对东突厥使用的离间之计终见成效,趁东突厥内乱,李世民一声令下,沉默了三年的十几万将士,由李靖统管,兵分六路,如呼啸利箭直扑北方草原!

李世民被东突厥打到家门口,不得不忍辱称臣,四年后大快人心

大雪茫茫,大唐男儿积压了三年的怒火全部爆发出来,大军所至,东突厥兵如冰雪消融,大唐所俘获人畜数以万计!


贞观四年(630年)二月,李靖军突袭颉利可汗的牙帐,突厥溃不成军,此战灭敌一万余人,俘虏十万余人,获得牲畜数十万。


颉利可汗则吓得魂飞魄散,逃往吐鲁番,随后,被大唐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擒。


曾在渭水畔大放厥词的颉利可汗,坐上了囚车,眼睁睁看着他曾统治的东突厥汗国,一战而亡!


此战,大唐军威威慑四方,周边国家无不俯首称臣,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开启了万国来朝的新景象。


而后,李世民历数颉利可汗五大罪状,见颉利可汗吓得屁滚尿流,李世民哈哈大笑,又赦免了他的罪,满足了自己小小的恶趣味。


接着,李世民让颉利可汗住在长安,包吃包住养着。


公元634年,李世民在未央宫举行国宴,他想着不能白养着颉利可汗,便命令颉利可汗为大家跳舞取乐,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助兴。

李世民被东突厥打到家门口,不得不忍辱称臣,四年后大快人心

看着这有趣的场景,太宗抚掌大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在欢声笑语中,太宗眼中充满了回忆,遥记得唐高祖时期,突厥屡屡寇边,在大臣的建议下,唐高祖准备迁都。


唯有他掷地有声地说:“夷狄自古就是中国的边患,没听说过周、汉因此而迁都。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将可汗擒来。”


时隔多年,太宗不仅完成了他的梦想,更把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贝加尔湖以北。


在沉默中爆发或在沉默中消亡,李世民选择了前者,他明白:对于这个新生的大唐王朝来说,于东突厥必有一战,既然要战,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太宗知道他的皇位被无数人视为来之不正,本想用行动表明,自己能做好天子,不曾想,开局就吞下“渭水之盟”这份苦果,几乎把他拽入深渊。


为此,他要忍辱,还要负重,好在他知耻后勇,终让他傲立在众帝王之颠,他用亲手缔造的大唐盛世,这份无以伦比的成绩单,封住了他人之口,让万国拜服,令后世敬仰。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高潮和低谷,走上坡路时,多数人都能做到,如何优雅地将自己的风度展示出来,可是,当一个人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如何选择一种正确的方式来度过这段时期,则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一种智慧。


李世民用灭突厥的实际行动和亲手缔造的大唐盛世,告诉我们,韬光养晦,方可厚积薄发;知耻而后勇,方可东山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东突   贞观   城下之盟   军容   大唐   可汗   有恃无恐   隋朝   大快人心   突厥   长安   内乱   屈辱   财物   城内   大臣   体育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