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刚刚建立,大乱又起,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对于我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来说,周朝是一个绕不过的坎,不仅绕不过,而且十分重要,可以说,周朝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核心朝代。这在我们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进程中,是绝无仅有的唯一一个。

周朝的存在,不仅奠定了我国此后的大一统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周朝出现的周公制礼,规定了尊卑有序,等级有别,并以此制定了全套的礼仪规范,从此之后,中华民族才真正脱离野蛮,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礼仪之邦的时代。

周朝刚刚建立,大乱又起,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其后发生在周朝时期的百家争鸣,爆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思想大碰撞,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众多大神如孔子、老子、孟子、列子等纷纷闪亮登场。由他们创造并发扬光大的文化思想更是成为了华夏文化的核心,之后的所有时代,包括今天,可以说,我们都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千年前周朝的文化教育和礼仪规范。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如此重要的朝代,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却爆发了巨大的危机,差点导致周朝的灭亡。这场由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们主导的“暴乱”,与后来的犬戎攻占镐京事件一起成为周朝最危险的两大难关。

这就是著名的“三监之乱”。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武王姬发承袭父志,与诸侯会盟,共同讨伐商纣。由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纣王大军,朝歌陷落,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周朝刚刚建立,大乱又起,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周朝建立后,分封诸侯,大庆天下,但是如何处置势力仍旧庞大的商朝贵族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纣王之子武庚的处置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作为替天罚罪,承袭天命的西周新统治者而言,新朝不仅要向天下显示自己的仁慈与包容,还要考虑到统治的稳定性。纯粹的杀戮是行不通的,而不加防范也是极不合适的。

对于纣王之子武庚,姬发并未将其杀害了之,而是将其封在商都朝歌,控制原商朝京畿之地,以奉祀周朝先王,继承其香火。

同时被封的还有其他前朝后裔,如封皇帝后裔于蓟国、帝尧后代于祝国、虞舜后代于陈国、夏朝后代于杞国。前朝国灭而奉祀不绝,此即为“兴灭国,继绝世”之意,二王三恪之封,也是当朝对前朝的一种尊重。

周朝刚刚建立,大乱又起,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然而对于周朝来说,武庚之封终究难以让人安心,所以,为了以防万一,周朝设立了所谓的“三监”,用以监督武庚。

周王朝把朝歌京畿之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邶、鄘和卫。而在朝歌(河南鹤壁淇县)周围,武王又分别封自己的三弟管叔鲜于管国(郑州管城区)、五弟蔡叔度于蔡国(河南上蔡县)、八弟霍叔处于霍国(山西霍州),让他们分别来监督这三个地方,防止武庚叛乱。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千防万防,却还是没有防住,不仅未能防住武庚,就连自己的三个监督武庚的弟弟都参与了叛乱。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仅仅过了三年,姬发就患病身亡,留下了年幼的儿子成王。在文王姬昌的众多儿子之中,数武王姬发与姬发的四弟姬旦最为贤能,所以武王姬发去世时,就让姬旦辅佐自己年幼的儿子,这就是周公佐成王。

周朝刚刚建立,大乱又起,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周公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代为执政后,针对各封国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则和礼仪,用来规范各国之间的地位,身份、赋税、君臣礼仪以及诸侯间的征伐等事情。

周公代行王权一事让自己的权力瞬间扩大,其地位超然,凌驾于众多诸侯之上。不仅如此,周公的行为,让诸侯们感到不满,因为这限制了他们的权利和发展的空间。

尤其是对于管叔鲜和蔡叔度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按照当时的风俗和惯例,武王姬发去世后,首选的执政大臣应该是姬发的三弟管叔鲜,而非四弟周公。而作为三监中的另两个弟弟蔡叔和霍叔,同样不甘于寂寞,对周公执政非常不满。他们怀疑周公要篡位,要对幼年的成王不利,于是决定要打倒周公。

在当时,周朝刚刚建立,所能有效控制的地方也只是原封国地区,就连河南这一核心区域的统治都不稳固,更遑论对稍远的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湖北、江苏等偏远地区的统治了。

周朝刚刚建立,大乱又起,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并且在当时的东部和东南部,还存留着不少的原商朝臣民以及封国,他们都远离周朝统治核心,很有叛乱的潜质,这种不稳定的因素短期内是不可消失的。

所以,当时的管蔡霍三国和武庚一碰头,就把反叛这事给定了。当然,中国人做事自古以来就喜欢出师有名,在重视礼仪的周朝更是如此,他们打出的口号无非是“清君侧”之类的,说天子身边有小人,说周公要篡位等等。

《史记·鲁周公世家》亦曰:“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尚书·金縢》亦云:“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第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当时的周公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时的周公不仅要面对外面的流言蜚语,面对三监的指责,有着爆发战争的压力,内部的召公也对周公产生了怀疑。

在当时的周朝王庭内部,自武王之后,周公和召公并驾齐驱,无论是能力和威望,两人不相上下,而两者又都是周王室的宗室,当时有着两人“分陕而治”的做法,即以河南陕县为界限,以东由周公治理,以西则由召公管理,可见,召公当时的威望和能力。所以,召公的怀疑让周公很难受。

周朝刚刚建立,大乱又起,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不过,召公是个知情达理,通晓大义的人,他之所以对周公怀疑,也是害怕他僭位,自己上位。所以,当时周公就写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忠心不二的心迹,并说大周的天下,需要召公这样的忠臣和有才干的人才会发展得更好,这才让召公打消了疑虑,两人重归于好。

可见,当时对于周公来说,最大的压力是召公,而流言蜚语才是最锋利的锐器。以至于白居易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在内部稳定后,三监作乱,周公果断出兵,亲自带兵东征,很快就平定了这场规模浩大的叛乱,将周朝及时从泥沼中挽救了出来。而三监被平乱后,纣王之子武庚和管叔被杀,朝歌封国被废除,而管国也被废。

至于蔡叔,则被流放到了距蔡国都城2公里之外的地方,走的时候周公给了他十辆车和70名刑徒作为仆人,最终蔡叔度病死在流放地。由于他的儿子表现优秀,所以,周公将蔡国再次封给了蔡叔的儿子,蔡国得以延续。而霍叔也很幸运,他被贬为平民,儿子接了他的班。

周朝刚刚建立,大乱又起,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三监之乱平定后,殷地的核心区域已经归附,周公率领大军一路向东,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山东等地,把支持叛乱的“薄姑”“奄”等国灭掉了。

历史上对于周公东征的评价“周公居摄,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其中“克殷”指的就是平定殷地,而“践奄”指的就是平定殷地之后向东方进军,平定支持叛乱的东夷方国一事。

至此,通过平定三监及东夷之乱,周公不仅完全掌控了周朝的局势,还提高了周天子的威望,为周朝的稳定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周公营建洛阳,将洛阳打造成统治中原地区和东部的核心城市,彻底稳定了周朝对东部的控制,奠定了周朝的稳定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周朝   京畿   之子   东夷   商朝   前朝   力挽狂澜   叛乱   河南   诸侯   流言   后代   礼仪   儿子   核心   稳定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