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所谓文官制度,简言之就是对于文职官员的管理制度。历朝历代的文官制度都是与相应的封建集权统治相契合的,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层层相应,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发端于战国时期,历经数朝的奠基与推动,至宋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文官的选拔、任用、考核、俸禄、惩戒、休假等一系列的制度与规范,使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臻于完美,承前代之成果,开后代之先河,居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史上最高峰的地位。下面,本文就将对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原因进行剖析

奠定两宋基调——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1、渊源——看重文人,“以文制武”

宋朝统治阶级对文人墨客看重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在经历五代动乱后,他深知武将专权跋扈之弊,因而预防藩镇割据的动荡局面,以免沦得五代一般的落寞下场。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为了维护和巩固赵宋政权,宋太祖在开国之初便制定了“重武轻文”的国策,将军权、政权、财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还将文尊武卑的政治格局基本固化,其后继者继续将以文驭武的主张奉为“祖宗家法”,进一步培植文臣势力。

在统治者的极力推动下,官场生态彻底改变,衍生出盛极一时的文官风潮,文官成为维系国家稳定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官受尊崇的程度也大幅提高,文官制度的发展亦由此开始走向全盛时期。

2、福利待遇——高官厚禄,收买人心

⑴取之于民,用之于官

光是贯彻以文治国的政策还不够,宋一朝对文人的礼遇与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自立国之初,太祖就立下不杀文臣与言官的规矩,在此影响下,罕有被刀斧处刑的文官,更多罢黜之法是被降职流放。

此外,宋朝文官的俸禄也相当的高,《二十二史札记》中的一句“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便是宋朝文官丰厚俸禄的最佳佐证,且这种以物质笼络官员的做法在整个宋代都没有改变。

⑵拓展精神境界,丰富思想文化

给予文官优厚赏赐所带来的益处远不止笼络人心那么片面。正是因为有了一份优厚的待遇作为生活保障,文臣们每日不必再为了养家糊口而担忧奔波

从而有了大量闲暇时间投身文学艺术,专注于做精微入玄的思考,客观上有利于宋朝文人阶层闲适情趣的培养与思想格局的提高,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学水平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3、士大夫文化与文人政治的发展

宋朝“右文”政策的优势还不止于此。柳诒徽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宋朝鉴于前朝灭亡的历史经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级帮助皇帝起到制约与监督可能会影响君权的后宫、外戚、宦官以及宗室集团的作用。

因此,终两宋之世,我们都几乎没有看到出现过外戚、宦官、宗室干政的现象。宋朝在排除其他权力干政或其他政权联合窃取国家政权的可能后,选择了一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路线。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士大夫们承蒙天子的赏识,不由得感激涕零,誓将辅佐天子、安邦治国作为自己从政的标准。

这种社会风气下的士大夫文化给宋代官僚成员带来了明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士大夫们大多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取精神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这种士大夫文化充当着整个的道德判断与价值标准,也成为支撑文官制度运行的精神力量,发挥着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作用。

相互影响——走向完备的科举制度

宋代官僚体系队伍的重要组成人员大多出身于科举,科举取士自隋朝兴起后逐步发展成为选拔文官的主要途径,但由于科举制度自身受制于诸多因素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选拔过程并非是绝对的公平,选拔出的官员治理能力也参差不齐

种种弊端下,鉴于对国家治理的隐忧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统治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竭力革除其中弊病。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1、考试内容变革,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为了提高文官素质,培养更多经世致用的人才,宋朝科举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考试内容上更加强调活学活用。在以往的考试中,由于科目内容的呆板与固化,即使文人心中不明所以,空无一物,也能凭借着浮华艳丽的辞藻在科考中被录用。

由此选出的文官虽然称得上是满腹经纶,也必然会是优秀的文学家,但往往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务精神和个人主见,难以在实际操作中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因而在神宗皇帝时期便以经义、策论取士,重视对人才灵活思辨能力的考察。

2、官僚团队人才辈出,培养大批治国能臣

⑴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刺激参政热情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相对较少,到了宋代,由于统治者重文的策略考取人数大大增加,广开科举取士之门,在建国第二年就招录了第一批进士。宋太宗在位时,录取人数更是翻了几十倍“乃诏进士尽第二等及九经凡一百三人”(《续资治通鉴长编》)。

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极大地鼓舞了士子们参政入仕的热情与信心,大量优秀人才涌入官僚体制,成为了忠实的“天子门生”。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⑵招录渠道——完善公平机制

宋朝还新创了弥封(将考卷上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信息封贴起来)、誊录(由专人负责抄录考生答卷,而后达到“认识字画之弊始绝”)等评卷方式,不准朝廷考官推荐官员,极大地降低了考生徇私舞弊的可能性,最大限度上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性。

同时也保证了入仕文官的学识素养,将没有真才实学的贵族子弟排除在外,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为国家官僚团队筛选出真正的政治精英,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可以说,科举制是宋朝文官制度发展的坚实保障与最大的助力器,科举制的实行,不仅摒弃了先前的门第偏见,实现了平等竞争,为一大批中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仅凭个人努力就可以改变阶级、改写命运、进入仕途的捷径。此外,也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弊端——矫枉过正,乱象频发

1、文人政治的变质:朋党之争现象突出

从宋仁宗时期起,官僚集团中的朋党之争日益盛行,它先是表现为新进士大夫为争取自身利益和抱负的实现而与权臣之间展开对权力的角逐,继而演变为新进士大夫内部的分裂与相互攻讦。

熙宁以后,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新党打着维护新法的旗号干的却是排除异己的勾当,旧党内部亦是如此。

从实际结果来看,这场官场上的恶斗给政坛和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士大夫所读之书皆场屋之书,所习之术皆求官场之术,失去进取心和正义感的士大夫们读书只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只是为了获利,失去往日锐气,陷入无休止的义利之争当中,最终酿成吏治腐败、贪污横行的局面。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2、科举制度僵化——冗官之弊

对任何制度的评判都不能一概而论,宋朝文官制度的改革完善在催生出一批才能斐然、忠君爱国文臣的同时,对官吏的过分优待也导致了一些弊端。

例如文官招录过多,淘汰机制不健全使得官僚机构过分庞大臃肿,腐败无能,造成严重的“冗官”之弊,《宋史》对此认为“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员既滥冗,名且紊杂”。

3、走向衰败的前奏——文人独裁

在宋太宗、宋真宗时期,宋朝对外作战的短板已经显露,但囿于“重文轻武”理念的根深蒂固,当权者仍旧依照祖宗家法将文臣安置在军事机要的职位上。

俗话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担任军队要职的文臣在舞文弄墨之事上固然是擅长的,但这些文官绝大部分都欠缺军事才能,实战经验不足,过度强调以文代武,加之兵将疏离政策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军事力量不振

事实也证明,被强行安插进军事部门的文臣,在太宗皇帝开疆拓土尝试失败后仍奉行“守外虚内”的政策,使得军备发展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引火烧身、国土不保。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契合封建统治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几千年的更迭中,宋朝因“文人治国”带来的种种弊端给后人留下了国家孱弱、文人乱权的印象,在后世史学评鉴中不乏将文官制度视为宋朝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而加以贬斥。

但是,不能因为宋朝国势积弱不振就全盘否定这一时期文官制度存在的历史价值,而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其在社会治理中取得的成效,肯定其在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方面的积极意义。

宋朝文人政治的巅峰与衰落,治国文臣为何沦落为逐利小人?

参考文献:

1.《二十二史札记》

2.《中国文化史》

3.《宋史》

4.《续资治通鉴长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宋朝   宋史   文人   朋党   政治   俸禄   文官   士大夫   科举   官僚   宋代   中国古代   巅峰   小人   时期   制度   国家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