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亲君子远小人的文化认同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亲君子远小人的文化认同

在中华民族众多的节日里,只有一个节日是为一个人设立,这就是端午节,这个人就是屈原。 对此,《史记》作了详尽的记载。

端,心正也,午,时正也。告诫后人纪念屈原的要义是正人心,正社风。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还要喝雄黄酒。粽与镇同音,意为镇守。龙乃天神,祥瑞之物,意乃镇邪。饮雄黄酒百毒不侵,小孩子喝不了则把雄黄酒涂在额上肚脐处,还在脖子上挂上苍莆茎珠和艾叶吊坠做成的项链避邪。除此之外,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还要挂苍莆艾草,苍莆乃自然之剑,艾叶乃避邪神草。端端午节这天互道问候时也禁用“快乐”等欢乐字眼。

所有的寓意都是为了正己守道,守正不移。从中可见我们老祖宗设立端午节的苦心孤诣。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亲君子远小人的文化认同

心不正者,小人也。何谓心不正?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有小家,没有大家,只有小我得失,没有大我担当者,均为不正也,均为小人一族。

小人害死人,也可害死国。屈原亡于小人,楚国也是亡于小人。

司马迁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亲君子远小人的文化认同

上官大夫就是一个标准的小人。小人就是这么狭隘:因要看屈原的一篇还没定稿文稿,屈原因文稿还没定稿没给他看,他便心生怨恨,挖空心思地离间屈原与楚怀亡的君臣关系。就这么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在小人手里,却能酿成了亡人亡国的大祸!可见小人恶毒的破坏力!当然,楚怀王也是没有脑子的小人,才会听信上官大夫而疏远忠良,到后来发展到“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落得客死他乡的悲剧也就必然了。

如果历史按小人的轨迹行走,那就不会有什么“端午”了。庆幸的是,君子并不会因小人的迫害改变本色,纵是被小人推上悬崖绝壁,也会昂然挺立,绽放灵魂的光辉,正是这光辉,才没有让历史的脚步走进无边的黑暗。

那么,历史之光是什么呢?就是大我和无我!无论是好人坏人君子小人,只要接触这光,都会受到照射。

但这光照射对不同的人引起的心理反应却不一样,君子迎之,小人避之。由此也便有了对端午节渊源的各种说法。什么阴阳平衡、恶月极阳日说啦;什么时令夏至说啦;什么龙节说啦;甚至还有什么灭蚊子说等等。其实都是为了冲淡纪念屈原之要义。

不过,以上歪理邪说始终不能为我们这个民族广泛接受,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文化方向和文化坚守。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亲君子远小人的文化认同

纪念屈原,实质上是我们这个民族亲君子远小人的文化认同。正因如此,我们读《离骚》的时候,读到的是国家位置永远在个人得失之上的执着;读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这情怀,纵使个人命运十分凄惨的情形之下,还能进入对天地、自然和社会的深层思索,这些思考编汇的《天问》,尽管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却撬开了我们这个民族思想的再度启蒙,以致他那艰深而高赡,华美而难懂的《楚辞》,都如《九歌》一样,“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厉兮为鬼雄”,深深嵌入和熏陶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品格……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亲君子远小人的文化认同

1961年秋,毛主席专门为纪念屈原作《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肯定和歌颂了屈原的崇高气节,把纪念屈原的意义提升到了以文化人,以死醒世的高度。

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亲君子远小人的文化认同

2300年纪念屈原,我们这个民族精心呵护了历史深处的光焰,使之一路穿越远古的洪荒大野照射过来,给予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屈原   忠良   端午节   君子   小人   雄黄酒   文化   定稿   要义   文稿   不正   上官   大夫   中华民族   骨子里   民族   体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