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谁是最可爱的人》想必有太多的人读过,即便没有读过,也肯定听说过。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将自己在朝鲜所接触到的志愿军英雄事迹著成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发表于《人民日报》,通过魏巍的笔,让全国人民第一时间了解到,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无畏、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感动和影响了数代中华儿女,后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朱德阅读后也是连连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中,更是点名要认识一下魏巍,并感谢魏巍为志愿军取了“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号。

魏巍创作的关于抗美援朝的文学作品,都是其亲赴朝鲜,亲自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积累的真实素材创作而成,所以才这样感人和真实。在其创作完成的另一篇关于抗美援朝的小说《东方》中,文中描写了一个叫“郭祥”的战斗英雄,其身上具备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正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的缩影。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的是,“郭祥”的原型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级战斗英雄郭恩志。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比美军的装备要差很多,后勤保障更是困难,美军在火力致胜的战术思想指导下,在坦克飞机打头阵的进攻中。郭恩志带领一个只剩下56个人的连队,在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中,在无比艰险的战场环境中,运用发明创造的三朵花战术,奇迹般的击退美军15次冲锋,最后仅以伤亡16人的代价,歼灭美军800多人,在百倍敌人的围攻下创造了1比50的战损奇迹。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郭恩志运用了哪些战斗智慧?什么是三朵花战术呢?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1926年8月,郭恩志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本就贫困的家庭根本经不起地主的盘剥,加上连年战争、兵荒马乱,最后连家都没有了。小小年纪便随父母四处乞讨过活,受尽了地主恶霸、兵痞流氓的欺辱。

郭恩志从小便嫉恶如仇,18岁时,第一次遇到了八路军,见到八路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幸福,便毅然决然地从军革命。参加八路军以后,郭恩志战斗十分英勇,特别是在冲锋时,宛如猛虎下山一般,一次次带领身边战友冲破敌阵,屡立战功。在参军第二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解放军第十九兵团连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眼看幸福生活就要到来,美帝国主义却打起了新中国的主意。先是派航母舰队游弋于台湾海峡,后又挑动朝鲜战争,在东北地区肆意侵入我国领空,甚至公开叫嚣要陈兵鸭绿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毫不畏惧强大的敌人,为了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志愿军凭借着机智与勇猛,很快扭转了朝鲜战场颓败的局面,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将美军赶回了三八线。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朝鲜战争打响后,郭恩志一直想要参加战斗,保卫祖国。1951年,郭恩志终于如愿,随63军入朝作战,担任63军188师563团8连连长。第四次战役胜利以后,朝鲜战局进一步稳固,志愿军各线部队高歌猛进,继续向南突进。在第五次战役初始阶段,志愿军各线全线发动进攻,进展顺利,无论是南朝鲜军队,还是美军部队,都被打的纷纷撤退。志愿军在追击到三七线附近后,受制于后勤保障困难,便停止了追击,开始修整和巩固防线。

与前任主帅麦克阿瑟不同,李奇微更加理性务实、沉稳干练,十分多谋和狡诈,也更善于研究自己的对手,向对手学习。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后勤保障短缺的问题,加上志愿军前期追击之后,前部防线未能很好地巩固,志愿军各个部队之间的间隙还未能有效衔接之际,李奇微调动14个师的兵力,在200多公里的战线上,依托机械化优势对志愿军实施穿插包围。其中,美军4个师的兵力径直向铁原、金化、平康构成的三角地带穿插,企图将已处于疲惫状态的志愿军分割包围,一举消灭志愿军。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铁原是志愿军前部的后勤基地和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东线部队和西线部队的连接点,铁原一旦被美军占领,不仅东西两线的部队无法联系,整个前线部队都将得不到物资补给,整个东线10万志愿军都将陷入绝境之中。东线的10万志愿军一旦有失,将彻底改变朝鲜战场形势。

无论如何,铁原都不容有失。但战场形势却不容乐观,大部分部队都在前线,离铁原最近的只有刚刚撤下准备修整的63军。为掩护志愿军前线部队北移,彭德怀只能决定让还未得到修整的63军在铁原组织防线,阻击美军10至15天。彭德怀决绝地对63军军长傅崇碧说:“就算63军拼光了也要守住阵地。” 彭德怀爱兵如子,绝不是冷酷无情的将领,只是当时战场形势太危险,事关前线志愿军安危,朝鲜战局走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1951年6月1日,残酷地铁原阻击战打响了。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里特,率领美军骑1师、第3、第24、第25师以及南韩第1师和英29旅,总兵力超过五万,美军装备精良,以坦克飞机开路,来势汹汹直逼铁原。而63军仅有2万多人,没有重武器,只有少量迫击炮可提供火力支援,更为残酷的是,63军已经持续作战一月有余,战士们早已筋疲力尽,粮弹匮乏。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美军一直崇尚火力致胜,特别是范弗利特,作战时根本不管消耗了多少炮弹。在阻击战初期,63军伤亡很大,战场如同绞肉机一样残酷,一个阵地一天之内往往多次易手。志愿军不得不做出改变,从正面阻击变为机动防御,傅崇碧更是鼓励基层指挥员发挥个人特长,创造新战术,只要能打胜仗就是好战术。一时间,志愿军各个基层连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些新鲜战术,甚至是行之有效的土办法都在战场上广泛运用,而郭恩志所创造的三朵花战术作战效果最好,让美军吃尽了苦头。

1951年6月5日,美军骑兵第1师已经突破了63军的第一道防线,正快速向第二道防线进攻。郭恩志所在的188师563团就驻守在美军骑兵第1师前进的公路交叉口附近。6月6日,为了阻击美军骑兵第1师,郭恩志带领188师563团8连的战士,连夜冒雨赶在美军之前进驻高台山阵地。高台山阵地由三个高地组成,分别是主峰255.1 高地,主峰北侧的 200 高地和南侧无名高地。高台山阵地像一道闸门一样,牢牢扼守着美军的必经之路。

郭恩志带领队伍赶到高台山之后,立即观察地形。三个高地依次南北排开,其中200高地离公路最近,无名高地次之,而更为险峻的主峰255.1高地最远。如果将主阵地放在主峰上,对公路的火力封锁效果有限,美军有可能强行突破,如果守住200高地,则美军的一兵一卒都不可能通过。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郭恩志打定主意后,将战斗力最强的2排部署在200高地,1排部署在无名高地,3排作为预备队防守主峰,随时支援另外两座高地。郭恩志根据之前与美军作战的经验,深知美军的火力致胜理论,要求战士在构筑阵地时,一个战士必须挖掘四个坑洞,一个防空洞,一个防炮位,一个单兵战斗位和机动作战位。郭恩志不仅下达了命令,还亲自到三个阵地上,对每一名战士构筑的工事进行检查,发现有偷懒误工的战士,郭恩志都会严格督导。郭恩志深知,只有将战斗准备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战士们的伤亡。

6月7日,美军骑兵第一师来到了高台山阵地前,不可一世的美军还是按照老套路,用强大的火力覆盖了8连的阵地,经过一通炮火轰炸,8连的阵地化为一片焦土,特别是200高地上,地皮像犁地一样被翻了一遍,所有的树木横七竖八的歪倒着。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炮火停止后,美军2个连在坦克的掩护下一起向200高地发起冲锋。郭恩志指挥战士们躲在掩体后,待敌人离阵地只有30米的时候,郭恩志大喊一声“打”,整个阵地上所有火力一起开火,瞬间撂倒60多名美军,美军2个连还没反应过来,便已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只能仓皇撤退。美军本以为在这样的炮火覆盖下,阵地上不会有多少幸存者,最多只会遇到零星抵抗,可没想到志愿军的火力如此之猛,一时间摸不清阵地上到底有多少人,这也完全得益于战前郭恩志严格要求构筑的工事。

不甘失败的美军经过调整,向8连阵地又一次倾斜密集火力,这次比上一次更为猛烈,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这次炮火停止后,美军转变进攻方向,直扑1排驻守的无名高地。郭恩志发现之后,立刻带领2排的机枪手和迫击炮手支援无名高地。

上次美军由于掉以轻心,吃了大亏,这次进攻地势较为平缓的无名高地,一定会倍加小心,在用上次火力突击的方法恐怕不会再奏效。郭恩志便召集1排的干部和业务骨干,将自己沉思已久的三朵花战术说出。三朵花战术分为“梅花”、“一串红”以及“荷花”战术,也被称为三枪战术。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进攻无名高地的美军慢慢地向阵地靠拢过来,待美军进入阵地前沿时,郭恩志瞅准时机打响了第一枪。迫击炮手便按计划向敌人依次发射5枚炮弹,在敌人前面和后面,左边和右边各打一发炮弹。炮弹炮炸后,美军士兵本能的向爆炸点的反方向进行移动,将较为分散的敌军向中间驱赶,第5发炮弹再打入敌人中间位置,瞬间放倒了十几名美军,而这几发炮弹打出去刚好形成一个梅花形状。

在敌人还没有缓过神时,郭恩志又打响了第二枪,机枪手们向着密集敌人一起开火,一条条火舌射向美军,就是“一串红”战术。一排子弹打完,又有数十名美军伤亡,哀嚎之声响彻山涧。

在美军阵脚不稳之际,郭恩志打响了第三枪,埋伏在阵地两侧的反冲锋小组一起向敌人发动冲锋,一边投掷手榴弹一边开枪,与慌乱无措的敌人进行刺刀见红的肉搏战,以猛虎下山的威猛之势将敌人冲垮,这就是“荷花”战术。三板斧下来,让美军乱作一团,仓皇撤退。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三朵花战术布置十分精妙,配合紧密,不仅利用了美军士兵的恐惧心理,还结合了快、准、狠的特点,打得美军士兵惊慌失措,摸不着头脑。即便是从战场上溃退下来的美军士兵,都不知道是如何被打败的,只会觉得处处都是志愿军,到处都有志愿军的火力点。

面对郭恩志精妙的战术和固若金汤的阵地,美军只能一遍遍火力覆盖,然后再发动冲锋。激战了一天,郭恩志运用三朵花战术,大量消耗着美军的有生力量。夜晚美军停止进攻之后,8连的战士在打扫前沿阵地时,就扯下了200多个美军士兵的领章。

第二天,恼羞成怒的美军集结了2个营的兵力,用12辆坦克打头阵,再一次向200高地发起进攻,并试图迂回到8连阵地后方。郭恩志临危不乱,仔细观察美军动态后,知悉了美军的意图,便紧急命令主峰上的3排支援200高地。经过一天的激战,郭恩志又一次挫败了美军的攻势。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美军见强攻不行,便试图在山脚下构筑阵地,以求围困8连。郭恩志当然不会轻易让美军得逞,入夜之后,郭恩志带领精心挑选的战士悄悄潜入美军阵地前沿,依据地形优势,向美军阵地倾斜手榴弹,将美军刚刚构筑的工事摧毁,还缴获了大量美军装备。

经过几天的激战,美军始终没有前进一步,便对8连进行了诱骗和劝降,但这些怎么能够动摇郭恩志和8连全体战士的信念,毫无办法的美军只能一次又一次加强火力覆盖和冲锋的强度。美军的炮弹肆无忌惮的倾泻在8连阵地上,子弹在战士们的头顶一颗又一颗的呼啸而过,硝烟遮蔽了天日,大地都在不停的颤抖。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高台山阻击战到了最艰苦的时刻,郭恩志身先士卒,拿着冲锋枪在各个阵地之间穿梭,哪里危险,他就冲向哪里。战士们被郭恩志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个个奋勇争先,子弹没有了用石头砸,刺刀拼断了就用枪托与敌人战斗。

经过6天6夜的激战,美军始终无法攻克高台山,但美军却发挥了兵力优势,将8连团团围困在高台山之上。此时,8连也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全连只剩下13发子弹和一颗手榴弹,武器也都损坏殆尽。此时,铁原阻击战已接近尾声,8连的任务也早已完成,563团也多次派出部队前来接应8连撤离,但都无法突破美军封锁。

弹尽援绝,郭恩志只能自己想办法。在高台山的西面有一处断崖,虽然不高,但也十分险峻,人在上面根本无法行走,因此美军在这里部署的兵力很少。在如此境地下,郭恩志深知,即便战死也不能做俘虏。经过深思熟虑后,郭恩志果断决定趁夜从断崖处突围。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郭恩志身先士卒,率领大家冲锋,冲破了美军的封锁,从西面的断崖处跳下,战士们也都纷纷跟随郭恩志从断崖处跳下。幸运的是,断崖不高,而且植被茂密,战士们借助植被的阻力全部从断崖处滑落下来,安全返回团部。

8连的阵地前,美军浮尸遍野、转死沟渠,甚至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高台山阻击战,郭恩志带领只有56名战士的8连,经历了6天6夜的激烈战斗,最终以伤亡16人的代价,击毙了800多名美军的战绩,为铁原阻击战立下卓越功勋。铁原阻击战将联合国军成功地挡在了38线附近,稳固了朝鲜战局,迫使美国人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战后,郭恩志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8连也被授予“保卫开城钢铁连”荣誉称号,记集体一等功。

志愿军连长发明三朵花战术,半个连击毙800美军,阵地前全是尸体

因在铁原阻击战中的优异表现,郭恩志三次受到金日成的接见。回国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4次接见。之后历任副营长、副团长、副师长等职务,直至退休。郭恩志戎马一生,先后8次立功,18次负伤。但郭恩志却从来不以英雄自居,生活简朴低调。郭恩志是众多抗美援朝中的战斗英雄之一,也是志愿军英勇智慧、不惧牺牲的代表之一,所有志愿军战士为了保家卫国的付出与牺牲,都应被我们所铭记,是他们的付出,护佑了中国的繁荣昌盛,向所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志愿军   阵地   台山   美军   战术   阻击战   朝鲜   断崖   主峰   连长   高地   炮弹   火力   尸体   部队   战士   敌人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