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和上一次打完北京一样,郭艾伦在第二次三分线外交出5中0的成绩单后,再度选择了赛后加练三分投篮。即便是在这两场比赛中,郭艾伦一场拿下24分5篮板9助攻,一场拿下18分5篮板11助攻,都帮助球队大比分轻松取胜。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而郭艾伦的这两次加练也都被顶上了热搜。只不过相比上一次大家的普遍赞誉,这一次因为两名工作人员的“杂音”,郭艾伦再度成为了舆论中心热议的话题。

“比赛完了练20分钟。在这一会儿?就练这20分钟,能涨球?他就是装X!”从广州广播电视台竞赛频道发出的视频中,两名工作人员的画外音,不仅清晰,而且极其刺耳。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事情发生之后,郭艾伦工作室第一时间做了回应,并重点解释了郭艾伦为何要在赛后见缝插针地进行加练。

“其实每天的比赛和训练都很紧张,赛程都很密,本身加练挺正常,但在赛区,场地有限也是有规定的,什么时候训练,不是想练就能练的。所以非常珍惜这有限的时间。”郭艾伦工作室解释道。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同时辽篮也在官微上表示,视频发出方广州广播电视台竞赛频道已经就该事件向郭艾伦本人及辽篮俱乐部道歉,并声明视频里评论郭艾伦的工作人员,不是来自广州广播电视台。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因为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赛后进行加练希望能有所提升,这原本是一件极其正向的事情。但对此两位工作人员却做出了“装X”的评论,既丝毫没有体现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也将其无知的一面暴露无遗。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先不说大家熟知的科比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故事。此前不久NBA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独行侠19分惨败于黄蜂之后,由于不满新赛季自己的三分线外的表现,东契奇便在赛后一直加练了四十多分钟的三分球。

对此,不论美国媒体还是国内的球迷们反应基本都非常正向。而当记者就此事采访东契奇时,他则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我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所以我必须每天练习投篮,在我看来只要我多练,我一定会投进的。”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更进一步说,球员加练本身其实也是职业态度的一种体现。因为一名球员越加练,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越重视。大家都知道每年CBA开赛前,都有一项很重要且极具中国特色的项目——体测。而它最初设立的目标之一就是督促运动员在休赛期要保持训练。

因为在并没有完全职业化的联赛中,早期由于岗位竞争比较低,不少球员都觉得练多练少一个样,便经常在休赛期疏于训练。逼迫中国篮协不得不针对性地做出干预。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事实上,此前有过多国联赛效力经验的斯科拉在接受央视采访,谈到中国篮球时,便一针见血地指出:“CBA限制了外援的名额,所以对本国球员来说,他们总会有这些位置和工作。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没有人会推着你前进,你可能会觉得现在还不错,然后安于现状,你会觉得我有一个工作,能挣钱,这样就挺好的了,这会使你放慢脚步。”

同时斯科拉还表示,一个真正职业的球员就必须去提高自身能力,不断进步。所以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位的职业球员,能时刻有想要加练提高的行动,我们的联赛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至于工作人员提到的二十分钟加练能不能涨球的质疑。在一个训练资源极其有限,球队训练都只能安排到晚上的封闭赛会制比赛的大背景下,讲究见缝插针、集腋成裘,为何不是一个值得夸赞的行为呢?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对于郭艾伦,宫鲁鸣曾评价称:“郭艾伦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最大的强点,就是他对于篮球是痴迷。”

从16岁进入国家队,到破格升入CBA联赛,这么多年下来,郭艾伦已然是国内最好的后卫。本赛季,他场均24.3分和7.7助攻均创下职业生涯新高,同时他每场30.9分钟的出场时间却是近7个赛季新低。

加练竟被嘲讽!郭艾伦用行动诠释何为职业

在成长的过程中,郭艾伦虽然受到了很多质疑,但不可否认进步同样明显,而这显然离不开他对篮球的痴迷与无数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加练。

昨天郭艾伦发了一条微博,应该也算是对这件事的回应,他写道:“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也不能放弃努力吖…大家也要一起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集腋成裘   洛杉矶   职业   见缝插针   球员   广州   篮板   赛后   中国   此前   联赛   球队   工作人员   事情   体育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