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倒牛奶回顾大萧条背后的经济学

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开始到1933年)时候,奶牛养殖户倒牛奶属于损失比较小的,但却被做为经济危机经典案例保留下来。

​奶牛的奶如果不按时挤出来,乳房就会停止分泌乳汁,奶牛休养一段时间就发情怀小牛。奶农希望一段时间以后有人来收购牛奶,先挤奶倒掉不过是为了等待一段时间。毕竟牛奶还可以做奶糖、做炼乳、做奶油、提炼黄油、发酵做奶酪、还可以做奶粉;奶农的期待是合理的。

从倒牛奶回顾大萧条背后的经济学


​这是信贷引发银行坏账暴露,由此带来恐慌挤兑,股市黑色星期四跳水12.8%,五天之后黑色星期二股指进一步大跳水幅度达到最高点的40%,美国经济社会陷入一片混乱,资金链、产业链断裂,引发实体经济倒闭潮并同时自然的出现失业大潮,失业大潮让信贷损失扩大化,由此全面崩溃。

从倒牛奶回顾大萧条背后的经济学


​引用一段百度百科——“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从倒牛奶回顾大萧条背后的经济学


​用经济学观点看,那时个人杠杆率太高了,大萧条发生前达到了110%,由于信贷违约造成银行挤兑引发恐慌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倒牛奶回顾大萧条背后的经济学


​美国有三次汽车普及高潮。第一次汽车普及高潮在1910年至1929年,汽车产量从 18.7万辆增加到533.7万辆,年均增长19%;为推动这次汽车普及,全国同期动用在汽车信贷及与汽车普及方面的金融资源总量为10000亿美元。第二次汽车普及高潮在1946年到1955年,汽车产量由310万辆增加到920万辆;同期使用在汽车信贷及汽车普及方面的金融资源总量为15000亿美元。在第三次汽车普及高潮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汽车年产量平均在1000万辆到1200 万辆之间。留意美国第一次汽车普及高潮,个人贷款买车非常普遍,一些次级个人的失业就足以造成违约;这次美国银行自己担着,风险自己承担。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的银行把次级贷打包成债券,全世界债券买主共同承担了损失。

从倒牛奶回顾大萧条背后的经济学


​经济危机(过剩)不容易制造出来(市场信号无形之手发挥着作用),但金融危机可以成为导火索,经济社会资金链一断裂,产业链也会断裂,工作链一起断裂,企业倒闭个人破产的经济危机(都没购买力)才会到来。现在的美联储会立马注入流动性、接管问题银行、稳定人心、安排并购重组。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由此可以被证明。经济学属于科学,怎么使用是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牛奶   赊销   次级   经济危机   分期付款   美国   萧条   奶牛   信贷   经济学   高潮   损失   黑色   星期   美元   银行   体育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