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2012年在巴黎卢浮宫“2012沙龙展”中获绘画类金奖。[1]等荣誉。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等。

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心语》 何家英

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春城无处不飞花》 240*155cm 1980年

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凭借着这个成绩,何家英加入了天津美协和中国美协

20世纪80年代初,正流行伤痕文学,我也受到了影响,总想画一个心理复杂的人物,于是我选择了小时候最熟悉的街道大娘的形象。那是单眼皮的、很纯粹的中国人形象,胖胖的身体,正与唐代的审美相对应;饱满而有张力,与安格尔的观点也相契合,他说弧线都是往外涨的,这与工笔画的表现十分相似。当我画至半截时,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汪国风老师路过我的房间,看见我画画,便进来观看。我听说是大名鼎鼎的汪国风先生,便诚惶诚恐地请他指教,他却一言不发,老半天才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意味深长地说:“你画出了我们当代人想画却没有画出的东西。”我忙问是什么东西?他说:“是形象,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实际上这正是我要追求的东西,要让中国人物画有形象、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形象。汪国风先生的肯定,坚定了我的这一信念。《街道主任》拿到了美协,顿时得到了大家的赞赏。那些看惯了笑嘻嘻的“红、光、亮”形象的人们对这样一个有着复杂内心人物的形象做街道主任会不会产生反感?甚至有的人觉得还需要对我加强教育。这张画是要参加天津市庆祝建党六十周年献礼用的。这个题目会不会引发不良的后果?因为那时“扣帽子、打棍子”的意识并未结束。秦征把这个名字改成了《肖像》,并无具体所指,就混过了这一关,保护了我。

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街道主任》112cm×91cm 绢本

汪国风从中央美术学院回到天津,雄心勃勃地想把天津的美术搞上去,他的想法与秦征不谋而合。在宣传部的支持下,他们搞起了从来没有过的美术专业创作研究班。由秦征带队,汪国风做教练,挑选八九个天津青年画家骨干,我也在其中。创作班主要解决对绘画语言的认识问题,解决如何深入生活的问题。当时面临的局面是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国人看腻了清一色的现实主义创作,欲求沐浴新风。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秦征带领我们来到了河北省易县狼牙山的画猫村体验生活。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山区,我们更加强调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形象,主张用脚和心体验生活。“脚”就是不辞辛苦,多走路、多观察,“心”就是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我们白天把感受到的事物记下来,晚上再一起讨论,学习和生活的气氛十分融洽,汪国风老师甚至不让我们叫他老师,要直呼其名“国风”。我后来的作品《山地》的主人公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经常看到光膀子的老农在地里干活,他们把地里的石头拣出去,就是这一刹那很有造型意味,这个脊梁深深地感染着我,但如何能有一个典型的环境作为背景衬托出人物来,并具有表现语言,一直是个问题。

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事实上我还是想画个农村的女孩子,在三峡时就想画一个有个性的农村姑娘,起名“野菊花”之类的。以前农村的插队生活也使我对农村女孩子有着真切的感受,我想画一个单眼皮的纯正中国村姑的形象。为此我又三上太行山,经过大量的素材搜集,逐渐使形象清晰了起来,把这个姑娘置于柿子树林中,悠然走过,境界全出。姑娘的眼睛若有所思,放在胸前的手有一点宗教感,题目借用了古诗“苏武牧羊十九秋”里的“十九秋”。我以为十分恰当,它点出了过去所经历的十八九个春秋,也揭示出对未来的惆怅和期待,给观赏者留下了命运的不可知性。这张作品历经周折,为了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田园般的境界,光“豆腐块”大小的草稿就有上百张,“巴掌大”的草图也得有几十张,八开大的也得有十几张。在不断试验各种构图方案后,终于接近了心中所想的意境,但过了一些日子,我仍然感觉存在着遗憾,而在我的创作生涯中,又几乎每张画都是在这种带着求全责备的遗憾中完成的。过后再回头看看成品,又真不知是怎么画出来的。那是因为创作时所投入的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心中的期待远高于手头的水平,那种境界也可以讲是通神的。对《山地》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为此我又搜集了大量的素材,重新起大稿,人物造型也更加舒展、大气,但再没有时间把它完成了。

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十九秋一一 何家英

同年《美术》杂志主编夏硕琦先生慧眼识珠,把《十九秋》以出血彩页发表在了《美术》杂志上,并让我写了创作谈。远在美国的陈丹青在美国见到了这本杂志,写来了话语十分恳切的信,他夸赞之后讲到“坚持下去,必有大为”,最后又加了一句“如果辫子再粗一些就更好了”。他的来信对我是个极大的鼓舞。虽然我认准了这条路并坚定地走着,但毕竟当时对我作品的待遇并不是很公平的,人们的兴趣也不在这个方面,多少有些冷落,所以我十分感谢陈丹青的鼓励。

1984年《十九秋》与《山地》又双双入选了“全国美展”,但由于两张作品同时参展,评委各有所爱,因此票数分散了,什么奖也未能获得,只进京参加了“优秀作品展”。

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清明一一何家英

1985年学校通过民主选举,我被推举为第四届全国美代会代表,并当选为中国美协理事。在天津美代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很有点“暴发户”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是一种暴发,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随后又创作了水墨画《惊蛰》,参加了“北京国际青年美展”,获鼓励奖,后又连续创作了《米脂的婆姨》、《清明》、《夏》、《女红》等作品。

《米脂的婆姨》与以上作品是同一个时期搜集的形象,她是河北唐县人。常言道:少女美不过少妇。少妇之美是成熟的美,带着一种柔情、妩媚及一点风骚。我见到的这个少妇确实很美,尤其是农村的朴实之美远胜于城里的大美人儿。后来带学生去陕北米脂,搜集的素材全丢了,只带回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在佳县招待所要来的一块小土布;另一样就是两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说米脂的女人最美,绥德的男人最英俊。我在米脂并未见到过漂亮的女人,但我搜集的河北小媳妇形象确实美!北方的农村大体上差不了许多,权且让她做一次米脂的婆姨吧!

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何家英绘画艺术欣赏

米脂的婆姨一一何家英

构图很不好搞,由于人物太完整,在画面中总是不稳定。后来看到一张日本古画,他把车画“出血”,裁去一半,提醒了我,我用手一挡,构图立即成立了。原想后面画一些米脂的带支柱的窑洞,但有这些东西太像日本画。日本画的景总是画得较实,于是我删去了背景,长跋题字以取其势,又以土黄色的绢做底色以象征黄土高原的颜色。我把人物设定在了午后,一切万籁俱寂,熟睡的小猫垂下了尾巴,更衬托出晌午的寂静,那是一种祥和的、恬静的、自在的生活状态。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天人合一,和谐共存,这正是中国文化中所推崇的最高境界。

这张作品参加了“首届全国教师节画展”,是文化部与光明日报共同举办的。本来说是要评出一二三等奖,不知什么原因竟取消了评奖。展览上,我院的作品十分突出,尤其是油画家王玉琦的《孕》十分抢眼,人们把我俩称为“天美双杰”。

在这之后《米脂的婆姨》又参加了中国美协在香港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展”和在印度举办的“世界绘画双年展”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米脂   工笔画   美展   艺术欣赏   天津   日本   构图   山地   中国   境界   街道   形象   农村   人物   作品   体育   婆姨   何家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