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嘉:中国书学一代宗师

在20世纪中国书坛,祝嘉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在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教育等方面,倾注了毕生的心力与智慧,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彪炳千秋。祝嘉对世纪中国书学的贡献是多领域的,有书家认为,缺少了论述祝嘉书学思想及成就的世纪书法史乃是一部残缺的书法史。

祝嘉:中国书学一代宗师

祝嘉一九三五年留影

  《书学史》填补史学空白

  在近一个世纪的书法生涯中,祝嘉共著有70余种360多万字的书学专著,其中已经出版的有150多万字,如此鸿篇巨著,在书学界堪称罕见。

  早在1930年代,祝嘉就有《书学》一书问世,1940年代著成的《书学史》,更是填补空白的扛鼎之作。

  谈起祝嘉著写《书学史》的背景,苏州祝嘉书学院院长叶叙玄告诉海南日报记者,1939年,祝嘉由广西辗转进入四川,在璧山一座图书馆工作,潜心阅读书法史籍,探究书法长河的源头。他在42岁时,想到要全面了解书法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加深对书学研究的力度。

  “先生当年因研究书学,欲寻书学史一读,但查遍图书馆,从《丛书集成》《万有文库》到商务印书馆的30多种文化史书等,均未找到‘书学史’,倒是发现一本日本学者写的《中国书道史》,先生为此深感愤懑。”叶叙玄说。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艺坛奇葩,书法历史的梳理,却要让外国人来续写,祝嘉深以为耻,遂发愿著写《书学史》。

  经过8个多月时间,祝嘉整理了500多种文献资料,写成25万多字的《书学史》稿。书完稿后,得到“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博物馆系主任汪长炳青睐,遂请祝嘉担任金石学、文字学、博物馆学教师。

  书稿完成后,深得民国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认可,于右任在该书序言中写道,“王君德亮函示祝嘉所著此书,阅之甚为兴奋;且欲请其于历代草书作家,再为加详,而竟未获讨论之机会,亦憾事也……《书学史》取材甚富,眉列亦详。有志于书道者手此一篇,可免搜检之劳;而于文字改良,谋猷孔多之今日,尤为需要。”

  祝嘉所著《书学史》,解放前后曾有多种版本。海口市书协副主席戴文案头摆放的《书学史》系上海教育书店1947年首版本,32开,封面有吕凤子行书题名,“全书共分14章,上自唐虞以前,下至晚清末年。史料翔实,搜罗详尽,不但有‘史’之特征,而且具备通史的结构体系,是中国书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经戴文详解,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祝嘉所著《书学史》是一部记述从原始社会至清代末年的书法通史。每一朝代均先有总论,再详列本朝书家,擅帖与擅碑者,并无偏废。《书学史》以记述与评论相结合的方法编写,难度较大。同时,书中史料丰富,罗列广泛细致,所列书家2000余人,引用书目500多种,搜罗详备。

  作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说:“近代论书法之著作,以祝嘉最为宏富。”

  艺术大师刘海粟在《读郑道昭碑刻五记》中说:“祝嘉同志称郑道昭为北方书圣,与南方的王羲之并列,可谓大胆而有见地。”

  率先提出书法高等教育问题

  无论是在文昌故乡,还是定居苏州,祝嘉都将教书育人,尤其是书法艺术的传承视作人生一大责任和快事。面对登门求学者,无论长幼,他都循循善诱,乐此不疲。

  祝嘉曾撰文指出,“我国自古书画并称,以现在观之,书虽不像画效用之大,但书较画之应用为广,亦为美术之一种。现图画已有专校教授,书则仅于中小学有教授,且多不重视,学校当局随便委一教员担任,多没有书学的学识,敷衍时间,即有亦等于无,这实为不可解之事。”

  传统的书法教育都是私塾式的教学模式。直到1960年代,高等院校才开设书法课,但在学科建制上书法仍隶属在国画系下,属三级学科。

  早在1943年,祝嘉就在《书学》杂志发表过《书学之高等教育问题》,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讨论书学高等教育问题的论文。同年,他在当时的教育部主办的《读书通讯》杂志上发表《怎样复兴我们的书法》等一系列论文,在书学界、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祝嘉1961年退休后,在家免费收学生教授书法。他的学生从5、6岁的孩童,到70多岁的老者都有。

  叶叙玄告诉记者,“先生还撰写了《怎样写字》《书法三要》《临书丛谈》《〈笔法探微〉疏证》等,共有10多部书学基础理论著作和书法教育著作。”

  祝嘉还非常关注中国书法的发展进程,对中国书法怀有深厚感情,体现出深沉的忧患意识。1957年他在《争鸣》杂志发表《我国书法的前途》一文,谈到,“我国书法,成为高超的艺术品,与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关,可以培养人民的爱美习惯,乐观情绪,宁静深沉的性格;这个文化遗产教育青年,也是一个很有力的爱国教育。到了人民文化普遍提高,生活日臻幸福,工作时间缩短,学文化的时间延长,这是书法发展的最有利条件……”

祝嘉:中国书学一代宗师

祝嘉在文昌老家

  倡导书法“全身力到”论

  在书法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祝嘉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且大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后学有很大指导意义。

  祝嘉注意书法作品用笔的力度,他在挥毫时,注意用笔的疾与涩,让自己全身发力,进而使得书法作品尽显力到,苍古雄浑。

  1985年祝嘉返乡省亲讲学,戴文曾亲眼目睹先生挥毫展墨的神采,“先生所倡全身力到论,令人印象深刻。先生讲,落笔要有如老鹰扑小鸡,一笔下去,力到尽显。”

  祝嘉的“全身力到”系统总结了古人零星的实践经验,他在教学中反复向学生强调古代书法家全身用力到笔端的思想。在日常临习过程中,祝嘉身体力行,从坐姿、执笔、运笔中,练就了一种书法习作的独特功夫。

  祝嘉十分重视“力”的感觉,他反复强调笔抓紧、抓低,全身力到,他的著作中提及,“玩古碑上字,常觉其‘笔力惊绝’,这是抓笔的问题。笔抓紧,则力劲,笔抓低,则力沉。”

  叶叙玄回忆,“先生在教学时告诉学生,为了能让全身的力度传达到笔端,第一步应先安两足,脊背挺直。悬臂,使筋骨通畅,力易达毫端。即使右手执笔,左手也应踞案出力,两脚出力,肩背出力,使得全身之力聚集笔端。笔悬空,笔锋容易中正。腕悬空,以逆势入纸,自然能达到涩进的效果,能涩则步步停顿。笔画既长而实短,以短画连成长画,则强弩到末力终不减。”

  祝嘉的“全身力到”说,一直贯穿于他的书法基础理论始终。先后有《全身力到论》《还要谈全身力到》等专门论述。

祝嘉多种著作

祝嘉:中国书学一代宗师

祝嘉:中国书学一代宗师

祝嘉:中国书学一代宗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刘海粟   中国   文昌   书道   书家   笔端   书法作品   通史   宗师   书法   力度   全身   著作   多种   世纪   体育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