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批改小作文心态看舆论你怎么看?


以批改小作文心态看舆论你怎么看?

吐槽青年出品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真是一波三折,当事人周某的食堂维权和“劲爆”自述,曾让公众义愤填膺,也让阿里成众矢之的。事件的发展并没有顺着周某的叙述方向,济南检方最新的通告称,犯罪嫌疑人王某文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警方依法对王某文终止侦查,并依法治安拘留十五日。媒体的复盘调查“性、谎言与避孕套”随之刷屏,记者采访了王某文的妻子和其他相关方,给出了一个翻转周某叙述的版本。估计媒体早有了调查报道,就等着官方的调查结果。媒体也谨慎多了,如果“抢”官方结论前发布,媒体的“翻转性报道”会承受暴风骤雨般的舆论压力。


有人说事件“反转”了,我倒不觉得是完全“反转”,至多是“翻转”。毕竟,从警方调查来看,她确实是被人侵犯了,只不过她在一些问题上并不诚实,不少事实并非如她所言,她的自述中对王某文的描述多处与事实不符,多处细节不实,一些操作让人迷惑。官方与媒体互文的最新调查结果,让此前震惊并愤慨的舆论冷静下来,我看到不少人在朋友圈反思:此前被周某的单方叙述带节奏了,阶层矛盾和性别对立情绪下,不分青红皂白地指向阿里和所谓“高管”,为此感到羞愧。


估计很多一开始义愤填膺的人,都有这种错愕和羞愧感,“复杂的事实”毒打了“单纯的想象”,人性远比想象要复杂,再一次看到“让子弹飞一会儿”的重要。我知道,这种记性是很短暂的,不久后再有这样的爆料,很多人还是会轻易愤怒或感动,改不了易燃易爆体质。怎么办?有一种方法也许能够让我们保持冷静,大家都知道“小作文”和“文案”,就是为吸引你眼球而量身订做的文本。——如果意识到你看到的信息多是“小作文”,扑面而来的文章不过是“小作文大赛”和“文案竞争”,你就会冷静很多。以“判小作文”的心态来看待那些热文,先问真假再说是非,拧干文本中的修辞,就不会入戏太深被“押韵”牵着鼻子走。


小作文是什么?是迎合公众情绪而精心生产出来、用话术引人注意、让公众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文案。小作文之为“小”,它纯粹是个人化和主观化的,之为“作文”,它有自身的命题意图并包括某种精心的构思,通过修辞与话术塑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舆论。“文案”与“文章”差别在于,文章包含着一种真实和真诚,“文案”则为了吸引公众而努力生产某种“真实”和“真诚”,真诚是调动你的情趣产品;文章是直抒胸臆有话直说,而文案则是研究人性之后的精准喂养:你同情弱者,我就制造出弱者形象。你痛恨大厂和精英,我就写个反大厂的段子。你很容易被性别对立激怒,我就制造一个二元对立的故事。文章是写出来的,文案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文章让你消费信息,而文案则消费着你。


消费社会的一个公共景观就在于,真实和真诚成为稀缺品,异化为情趣产品,人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文案:脱口秀不是脱口而出,而是迎合你的笑点而写出的文案;让你愤怒的维权故事,不少是研究舆论燃点后设计出的“愤怒”;刷屏的传播和标题中的引人噱头,很多不过是精心安排的押韵文案。名人八卦、明星道歉、企业公关、离婚宣言、热搜热文、震惊爆料,我们被各种算计着你同情心、愤怒感、猎奇心、窥私欲、不平情绪、吃瓜期待、从众心理的小作文和文案包围着,你在安全地带的愤怒中体验着廉价的正义感,你想消费信息,却被文案喂养、消费和收割着。


区分文章和文案、媒体报道和“小作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个区分的过程,使我们与被喂养的情绪形成了一种隔断,与文案精心设计的故事情感形成了距离,成功从小作文中“抽离”。抽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素养,它意味着我们保持着一种不惑不乱的理性人格:噢,那不过是精心制造出来的文案,是想PUA我的小作文,而不是事实。文案与事实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呢。


意识到那是“小作文大赛”,就会冷静下来。把自己想像成给小作文判分的老师,自然就很冷静啊:文本里用了多少修辞技巧,这里是比喻,这里是夸张,这里是想象,这里是滑坡谬误,这里是偷换命题,这里的论点超过了论据所允许的限度,这里是贴标签做法,这里是蹭热点,这里是想煽动阶层对立的情绪。差评。


明白那是小作文,就会把那些被作者刻意省略的“要素”补上,而不是被带节奏脑补。小作文的一个特点在于,明明是主观描述,却通过一些修辞营造某种客观幻觉,诱导对自己有利的脑补。我们要学会补上那些省略的主语,在每句话前加上这样的话:我觉得,我感觉,我认为,我感到,我猜测,我推断。——补全了这些刻意省略的客观逻辑话语,将看起来像事实的判断还原为“未经核实的单方判断”,多问问来源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小作文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一种批改小作文的方法,就是拧干文字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只留下名词和动词,你也会冷静很多。什么叫客观?从词性角度来看,名词和动词是比较客观的,行为和名称是可以核实的,而形容词和副词则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问题往往包含在其中,节奏往往是形容词带起来的。尝试把小作文中的这些主观词拧干,排比、押韵、反问、惊叹号都给删掉,剩下那些干巴巴的信息,就容易判断了。


以“批改小作文”的心态去看待舆论事件,并不会带来正义情感的抽离。入戏感太强,才是对正义的伤害。事实胜于小作文的雄辩,正义存在于对“正义感”的克制中,拧干了节奏和情绪,事实和正义才会浮出水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舆论   押韵   阿里   修辞   形容词   文案   对立   正义   冷静   精心   愤怒   心态   情绪   事实   媒体   体育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