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原创 我是大伊万 军武


前段时间,咱们在“大伊万问答”版块里,顺带提到了苏联于193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38年,给苏联党和国家造成了较大危害(当然,现在也有争议)的肃反运动(即俗称的“大清洗”)。其中又顺带提到了苏军首批“五位元帅”之一、在战役学上造诣极深、与特里安达菲洛夫、叶戈罗夫等人共同提出并完善了大纵深战役理论的M.H.图哈切夫斯基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很显然,大伊万对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观点与看法,在文后的评论区引发了又一轮争论,看来咱们有必要专门写一些文章,来把有关的历史问题理理清楚。不过,考虑到“肃反”、“大清洗”运动的历史与政治敏感性,大伊万觉得咱们现在还是“先易后难”:先搞搞清楚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来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到底是什么、然后进一步引申到苏军的指挥与战役体系,最后才能转回到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以及他在苏军中的地位与争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提到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与大纵深作战理论,估计不少人会第一时间将它和同一时代出现的、由欧洲大陆上另一个传统陆军强国德国、纳粹德国装甲兵总监部参谋长古德里安与纳粹德国陆军副总参谋长曼施泰因共同发展与实施的“闪击战”联系起来,甚至认为“大纵深战役理论”和“闪击战”就是雷同的东西。其实,要大伊万来说,你要讲“大纵深战役理论”和“闪击战”有什么比较相似的地方,大概只有一个:二者重点考虑的,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略与战役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部队的连续突破与纵深进攻能力。


一战初期焦灼的战争困局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主要交战国的军事战略与战役法,是建立在所谓的总动员体制与主动进攻战略思想之上的:在总动员体制下,各主要军事强国在军制上均采用平时保持较为少量的常备军+战时动员大量动员兵投入作战的战争体制,动员部队需要一定的时间,且需要呈梯次投入战争。为此,在总动员体制下,配套发展出了主动进攻的战略思想,认为己方需要在战争对手处于总动员状态下、尚未完成总动员、常备军团刚展开配置之际,就将己方已经完成充分动员的常备军团+动员军团全部投入边境交战,并在对手的动员军团投入战争、在主要战略地幅展开前夺取战争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主要交战国基于总动员体制和主动进攻战略思想而实施的战役法,落实到每一场具体战役上,几乎都打成了军事灾难:首先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由于各国实施的总动员在时间上差距不大,且在动员效率上也没有多大差别,其结果就是各主要交战国的动员程度没有明显差距,抹平了主动进攻一方在预想中存在的兵力优势;而军事战略层面上,各主要交战国对己方陆军部队实施战略进攻的能力过于自信,对己方步兵凭借兵力优势突破对方战线的能力也过于自信,以至于完全忘记了克圣曾经教导的“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这一古训。在战略层面上就首先输了一招。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但是这还不算,真正的灾难还在后面:


在战役法层面上,一战时期各主要交战国在战争中组织实施的战役进攻均极其死板,依然采用了老旧的、比普法战争和南北战争时期好不到哪去的多点突破、逐次进攻、稳步推进战役模式,一线战役军团夺下稳固的战役支撑点后,才想办法发展纵深进攻。但不要忘了,咱们刚才已经说过,在交战双方的动员速度与效率差距不大、防御又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的前提下,这种“逐次进攻、稳步推进”的“稳扎稳打”式的战役法,注定会在防御方已经完成了充分动员的部队面前撞到铁板上,而进攻方更为孱弱的后勤与装备保障能力(一战时期的后勤保障依然需要靠驮马)更是加剧了这一点;在战术层面上,一战时期的进攻方依然需要倚靠轻步兵发展进攻,炮火准备与火力延伸、火炮的伴随支援与建立火制地带的能力皆非常不成熟,而恰恰防御方又装备了重机枪,发展出了蛇腹形刀刺网、侧射与倒打火力点,建立起了带有完备的多层绵密火制地带的堑壕防御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以上这么多因素结合起来,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呈现出这样的作战图景:攻防双方以复杂的堑壕防御体系对峙,任何一方的主动进攻都会在防御方的重炮、榴霰弹、重机枪火力面前被打得血肉横飞,连突破一线防御体系都非常困难。即使偶尔能侥幸突破防御方的一线防御,由于火炮延伸与伴随支援能力贫弱、缺乏有力的后勤装备伴随保障,勉强打出来的突破口也会被防御方的二线战役预备队迅速封堵、并将进攻方赶回攻击出发地,进攻方能拿下一个突出部就不错了,更不用说实施纵深进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而这种作战图景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不管协约国还是同盟国,谁也没有达成自己的作战目的,什么总动员,什么主动进攻,什么纵深攻击,最后全都变成了成百万成百万往堑壕里填的年轻人,全都变成了索姆河、帕斯尚尔、伊普尔、凡尔登的鲜血和烂泥。


一战中后期的战术战法改进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法和战术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战争中后期,协约国与同盟国不约而同地改进了自己的战役法和作战战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协约国:布鲁西洛夫攻势


在战役法上,最为典型的改进就是1916年6月开始的、由沙俄军队骑兵上将、后来的苏俄红军骑兵总监布鲁西洛夫指挥的“布鲁西洛夫攻势”。针对沙俄与奥匈帝国战役地幅正面宽广、部队回旋余地较大的特点,布鲁西洛夫上将在组织攻势时对战役法、部队战术等进行了如下改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在战役层次上,一是扩大战役正面,将原本的使用第一梯队拥挤在狭窄正面上实施密集突破的战法修改为多点突击,甚至强调使用飞机与空飘气球进行战前侦察,以选择恰当的、最为薄弱的突破地点;二是强调部队的梯次投入战场与连续进攻,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只要求在奥匈帝国防线上打出战术突破口,随后投入第三梯队甚至第四梯队直接穿过突破口发展进攻,一切目标均指向整个战役军团的纵深突破;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而在战术层次上,布鲁西洛夫攻势更为强调火炮的集中使用、火力延伸与伴随支援,甚至为各突击梯队编配了一定数量的攻坚火器,在纵深进攻上,布鲁西洛夫则创造性地使用了在东线一直发挥着较强作用的骑兵部队,利用骑兵部队相比步兵部队的强机动性和长距离突破能力,达成了远比之前要远的战役突破纵深。


同盟国:暴风突击群战术


布鲁西洛夫将军在东线对战役战术进行“改革创新”的时候,德军在西线对于步兵进攻战术同样做了巨大的革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1915年由胡蒂尔将军首先试验、在1916年底由德国皇太子下令推广的暴风突击群战术。相比传统的步兵突破战术,暴风突击群在战术层面上做了如下几项革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一是在步炮协同能力上下了大工夫,全力加强火炮的徐进弹幕与形成火制地带的能力,甚至将可以人力拖曳的轻型野战炮投入到跟随步兵群发展突破的战斗中;


二是在步兵火力上下了大工夫,暴风突击群士兵早期编配有大量的爆破器材与手榴弹等,而后期则开始使用自动武器加手榴弹的组合,强化步兵的火力压制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三是在攻击战术上下了大工夫,在突破防御方第一道防线后,不要求建立稳固支撑点,甚至不要求暴风突击群士兵去硬啃协约国的火力支撑点,而是向纵深持续攻击,以将更多的梯队楔入协约国的战术纵深、从而动摇协约国的整个防御体系。尽管暴风突击群战术由于其“先天不足”,只是分队一级的步兵战术,很难将战术上的优势转化为战役上的胜势,但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最后,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的坦克、各国空军的飞机开始投入战场,交战双方实施的战役进攻开始越来越多地倚仗航空兵和坦克的力量:比如在康布雷战役中,英军就首次成建制地运用了坦克,在坦克的掩护下由轻步兵部队发展突破;而飞机就更不用说了,战争后期双方实施的战役进攻,越来越多地需要依赖飞机的战前侦察与标定,早期的空地攻击也在战场上试探性地出现。新军事革命的萌芽,已经在逐步酝酿之中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焦灼的“内卷”:先进武器+落后战法=战争绞肉机


就这样,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早、中期,攻防双方还都处于战略、战役、战术相对死板的阶段,但是对正面突破、发展突破、纵深攻击以夺取战役胜利、并将战役胜利转化成战争胜利的思考,实际上已经贯穿在了参战各国军事将领的头脑里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进入“间战期”也并未让各国军事家中最优秀的头脑停止思考,就这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图景与战争样式而反思、同时伴随着新时代的技术进步,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与德军的“闪电战”战法,很快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就要呼之欲出了,这个我们下期再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洛夫   世界大战   交战国   协约国   战争   绞肉机   战法   梯队   作战   纵深   步兵   战役   战术   动员   落后   部队   能力   战略   先进武器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