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品《三国演义》之十六-谋略杰出 平北重臣 忠于汉室 晚年凄惨

说起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有朋友不太分清荀彧和荀攸。此二人均为曹操麾下谋略重臣。他们个人关系为叔侄,荀彧为叔,荀攸为侄。

荀彧为荀子之后。青年时代,他就因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而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张良)”。然而,在我看来,荀彧集萧何与张良才能于一身。

因董卓之乱,荀彧举家迁徙于冀州。后同辛平、郭图一道效力于袁绍账下。荀彧认为袁绍不是他心目中的雄主,于是弃袁投曹。开启了他“星”光灿烂的人生。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经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一路从长安蒙尘颠簸到洛阳。荀彧问讯,力谏曹操迎奉汉献帝至许县,并定都于此,改许县为许昌。从此,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巨大优势。

曹操对荀彧极为倚重。曹操每次领大军出征,都令荀彧独当一面,留守许都(许昌),以此使曹军能进退有据。荀彧留守,除了源源不断地为曹军输送给养和兵员外,还要加强戒备,平息内乱。曹操阵前每有大不决,都要遣信使征求荀彧的意见。这样的标配(高配)从征张绣,擒吕布,败袁绍,一直延续到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中,曹操领七万精兵与袁绍七十万大军形成对峙,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双方都不能速胜。由于粮草匮乏,曹操心生退军许昌之意,便写信问计荀彧。荀彧力谏曹操坚持,他说:您以一当十,紧紧扼住官渡这个咽喉,使七十万袁军不能前进一步。他们的实力也就如此,袁军的锐气已经枯竭,此时是坚守待变、出奇制胜的良机。您一定要坚持下去。曹操从之。果然不久,袁绍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并献计火烧乌巢,将袁绍七十万大军粮草烧毁殆尽。袁绍军心大动,兵败如山倒,曹军乘胜追击,袁绍最后只带八百轻骑逃回冀州。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荀彧是曹操此战中最重要的主心骨之一。

由于受教于儒家思想,荀彧致力于维护汉室正统。晚年,他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嫉恨排挤,最终郁郁而亡。


我品《三国演义》之十六---谋略杰出 平北重臣 忠于汉室 晚年凄惨

荀彧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汉室   荀子   轻骑   冀州   建安   许昌   子房   以弱胜强   兵败如山倒   叔侄   兵员   重臣   谋士   粮草   谋略   凄惨   晚年   演义   大军   杰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