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昨天写完一篇文章“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台湾人被中国女性的职场能力吓哭了”有感,

今天想接着继续写写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低和女性在职场中比例的关系问题.

在说之前先借中国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来镇楼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华坪女中誓词

6月29日,64岁的张桂梅,刷屏了。

她连上了十个热搜,堪称“今日顶流”。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天,“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张桂梅被授予了“七一勋章”。

获得党内最高荣誉的她,从下车进入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起,她的一言一行都被大众密切关注着。

下车后,她被搀扶着进入人民大会堂。

看着一手拿着国旗,一手举着鲜花的青少年们,张桂梅露出了慈爱的笑容。

而她那双布满膏药的手,让人心疼又泪目。

颁奖现场,张桂梅含泪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颁授仪式上,张桂梅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

她从容又坚定地向全国民众表示: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这是张桂梅的开场白,对自我的一个认定。

但对于华坪女高的学生以及华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而言,她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她们的“妈妈”,永远的“张妈妈”。

发言中,她当场允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听着这赤诚又坚定的声音,无数人不自主地留下了眼泪。

颁授仪式结束后,面对孩子们的不舍,张桂梅深情告白:我除了学生,就是孤儿院的孩子,孩子们,妈明天回来!

看完张桂梅被授予功勋党员的整个过程,无数网友表示,今天的“张妈妈”,无时无刻不戳中我的泪点。

犹记得前段时间,张桂梅再送150名学生参加高考。

当考完的学生回到学校,她们与任课老师,与家长拥抱在一起。

哭泣、感恩、兴奋、期待......


多年寒窗苦读,所有的情绪在那一刻爆发。

而那个与学生们形影不离的张桂梅,却没了踪影。

她像往年一样,一个人悄悄地躲进了办公室,不见任何人。

既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也不肯让学生们与其告别。

吾家有女初长成,千言万语难抒情。

她曾经说过,与毕业生分别,是她一年中最伤感的时刻。

所以,张桂梅做了那个“狠心”的人,选择了无声告别。

而此时无声胜有声。

正如有的学生说:“张桂梅老师就是我最大的底气。”

02

2007年,被选为十七大代表的张桂梅,因一条破洞牛仔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面对记者采访时,她堂堂正正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办一所免费的高中。

让大山深处的女孩有书读,能够走出大山。

这一年,张桂梅50岁。

在这之前,她经历了人生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刻。

1995年,丈夫患胃癌去世。

她只身一人前往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带4个初三毕业班。

当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教学中,命运再一次给予她暴击。

张桂梅被确诊出了严重的子宫肌瘤。

面对孩子们殷切的期盼,同事的关心,华坪县百姓的热情,她开始感叹命运的不公:现在想活了,又活不成了。

在第二次手术之后,张桂梅在心中暗自立下誓言:

“为了回报华坪人民对我的厚爱,我愿为华坪教育的再度辉煌献出自己的生命。”

最初,她担任了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一个人照顾着被遗弃的30个孤儿。

而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生活越久,张桂梅越深刻地意识到:

一个女性如果读了书,有了文化,拯救的是整个家庭的未来,我如果能救一个女性,就等于救了三代人。”

自此,45岁的张桂梅有了创办女子免费高中的想法。

很多人劝她:再等等吧。

她激动回应:我们等得起,孩子们等不起!

于是,她开始与命运抗争。

可逆天改命,哪有那么简单,更何况不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而是华坪县无数女孩的命运。

一开始,张桂梅想尽办法筹款。

她如乞丐一般,挨家挨户讨要,5年仅筹到一万元。

现实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耳光”。

直到2007年,她的梦想被全国人民知道,无数人伸来援手。

次年,华坪女高建成。

9月正式开学,第一批招收了100个学生。

很快,有6个辍学,被张桂梅劝回了2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了头,你就会发现,后面更难。

建校之后,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压得张桂梅喘不过气。

学生成绩普遍较差,教育环境有限,近一半的老师提出辞职,再加上有的父母思想落后,不想让孩子上学......

面对绝境,张桂梅咬咬牙:“为了山里女孩子走出贫困,吃什么苦我都心甘情愿”。

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2点半,她一直盯着女孩们学习。

她坚持手拿小喇叭监督学生、给学生加油鼓劲......

在她的“苛刻”要求下,学生们做到了3分钟之内从教室赶到食堂,吃饭不超过十分钟。

经过三年的“魔鬼”教学,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综合上线率达到惊人的100%,有5名学生考上了一本。

这意味着她们将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张桂梅的后半生里,她小小的身体,撑起了大山女孩的命运。

03

13年间,张桂梅把1804个山里的女孩送出了大山,送进了大学。

她说,“一个人在大山里这么扛着,很苦很累,但这是我的自愿,是我的事情,与你们无关,不要有任何包袱,走出了就一心向前,不要回来。”

半年前,张桂梅因为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瞬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因为她的一名学生,正全职在家带孩子。

当她带着家人回母校捐款时,张桂梅当即撂狠话:

“滚出去。”

“我最反对当全职太太,女人必须得对自己狠,不要指望让男人来养。”

这番言论的背后除了作为“妈妈”的无形疼爱,还有对孩子们的无限期待。

这些孩子不是普通的女孩,她们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

她们没有选择权,如果不读书,嫁人生子是她们唯一的宿命。

而张桂梅用命换来的教育,是为了让女孩们可以创造自己的价值,成为不依附任何人的独立女性,而不是被家庭所困住。

若是在接受教育后,兜兜转转再回到原点,一切的努力都白费了。

大山女孩改变命运的齿轮也就此停止转动了。

自创立免费女子高中以来,张桂梅就一直饱受争议。

有人质疑她的“填鸭式”教学,认为其只能培养出背答案的考试机器人,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有人指责她狭隘偏激,说话太极端......


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飞得远一点,高一点。

你只有读书,疯狂地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才能逆天改命。

这是大山女孩们唯一的出路,也是张桂梅的毕生愿望。

在华坪女高中,有一句校训: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巅藐视卑微的懦夫。

张桂梅用了近2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大山深处的教育奇迹。

而那些拼了命走出大山的女孩,也正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着一代又一代。

在这个完整的教育链条里,女性之间实现了“薪火相传”。

64岁的张桂梅是华坪女中的校长,她以90%的升学率,拼命培养1800余名云贵山区女孩走出大山,去到她们父辈无法企及的外面的世界。而这背后,是张桂梅老师无私的付出与女孩们百倍的艰辛。

据张老师说,为了逼孩子们走出贫困和大山,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必须强行使用填鸭式教育,要死记硬背、要不停刷题、要拼命学习。

而与张老师的教育模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普通人”言论。她主张让孩子成为普通人,学会发现孩子的喜爱并且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只是考上名牌大学。

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一个是深山中的呐喊,一个是高楼上的呢喃,为何两人的观点差异如此之大呢?

为何张桂梅与刘瑜的观点差异如此之大?

处境不同,观点亦有天壤之别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在人大读完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如今任教于清华,丈夫是人大教授,女儿就读清华附小。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作为学术精英的刘瑜夫妇二人,所接触的圈子与人脉,是诸多荣誉等身却仍坚守在大山深处,时刻与贫穷和愚昧作奋力抗争的张桂梅校长,无法比拟和企及的。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刘瑜老师的女儿一出生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越的教育资源,而张桂梅老师的女学生们,身处封闭的大山之中,连温饱都无法保证的家庭根本无暇顾及教育,孩子有幸进入学校后所接触的教育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因此,刘瑜和张桂梅二人生活的处境天差地别,衍生出的观点和感受也随之有很大差异;而且她们深知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什么人、境况如何,自然倡导的教育理念也不一样。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 穷人读书为改命,富人读书是生活

记得小时候经常被父母灌输的思想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习好将来才能挣大钱、改变命运。长大后才发现,穷人才会通过读书改命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富人只当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在他们看来,根本不用过于苛责成绩,学会享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华坪女中的那些女学生也是如此,她们可能一生只有这一次“改命”的机会,如果不起早贪黑拼命读书,那她们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只能重复父母那一辈的贫困生活。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相比之下,刘瑜老师直言:“我家孩子以后就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这其实并不是希望孩子胸无大志,而是给予了孩子更多的选择,孩子的人生真正交到了孩子手上。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为孩子打好了江山,孩子不用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杀出重围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只需顺其自然地做好每个人生阶段该做的事,享受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而这样的生活,可能是许多寒门孩子奋斗一生都无法到达的终点。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 执念还是平和,由阶层决定

越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父母,可能对待教育的态度就会越平和,即使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那么他(她)也是个起点很高、不同凡响的普通人,可能在气质谈吐以及对事情的看法上,也会与众不同,就像刘瑜老师一样。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而越是生活艰辛的父母越可能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很多期待,甚至怀有一种严重的执念。就像张桂梅老师对待她的学生。

因为他们深知,孩子只有拼尽全力,才能摆脱上一辈的命运和贫穷的种子,走向更公平更宽阔的平台,努力去实现一个家庭几辈人的升级换代.

以上说的都是关于孩子的教育, 以及说不通的阶层对于教育的需求不一样,但是确实对于中国8亿农民来说,教育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当然今天我想借题说说女性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关于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中国赫然位列世界第一,劳动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

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达到76%,也就是说,只有24%的人是不工作的,这些人里面还包括老人孩子和学生。相比之下,美国只有65%,日本只有58%,只有巴西勉强能够和中国PK:70%。

一位留学中国的老外在知乎上吐槽中国人的“勤奋”:

“可怕的76%的劳动参与率,你们中国人就不需要休息的吗?”

原因很简单,其实谁都想进阶,普通人奔小康,小康奔中产,中产想多买房,富二代要实现家业常青,谁都没有理由闲下来。

职场人士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变革中国》中感叹道:“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甚至有一点恐惧。”

这么勤奋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在劳动力资源上,完全碾压全世界。

在中国男性女性的就业率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就业率竟高达60%-70%,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女性花在照顾家庭等无报酬工作上的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44.6%,而男性的比例仅为18.9%。而中国男性就业率为80%。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古罗马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在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所提出的“女性应该接受教育”这一思想为基础,指出了女性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首先阐释了“良好的教育”的概念;接着,分别从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女性的自我塑造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这一观点。女性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德才兼备,才能丰富自我、教育孩子、和谐家庭,并促进整个社会良性、持久、稳定地发展。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在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他首先认为,必须将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同等对待,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同时,昆体良指出,女性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甚大。对女性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视与尊重,不仅在古罗马时期是非常先进的教育观点,也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昆体良提到的女性,主要是指孩子的保姆和母亲。

对于保姆,昆体良指出,“最要紧的是,孩子的保姆应当是说话准确的人。克里希普曾希望,如果可能,她最好是受过教育的妇女;无论如何也应当挑选最好的保姆。毫无疑问,首先应注意的是她们的道德,同时语言也必须正确。”

而对于母亲,昆体良则说道:“父母的教育水準越高越好,我不是专指父亲而言,因为我们听说过,格拉古兄弟(Gracchi)的辩才应大大归功于他们的母亲康娜丽娅(Cornelia)”。

由此可见,昆体良要求保姆和母亲必须做到“受过教育、道德高尚、说话正确”,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在昆体良看来,在当时,只有接受过教育并且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保姆或者母亲,只有品德与才华兼具的妇女,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雄辩家。

在谈到女性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教育?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从定义可以看出,教育可以改变和塑造一个人,使其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那么,良好的教育则可以使人朝着好的、进步的方向发展,并最终惠及于整个社会,使社会的发展更加持续、良性;反之则不然。

首先,从家庭教育来看,绝大部分的女性都会选择成为母亲,而母亲承担了生养孩子与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每个孩子长大成人之后,都会走入社会,独立发展。那么,孩子在未来社会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收获怎样的人生、成为怎样的人……这一切都来源于母亲对他(她)的教育和培养。

这是因为,母子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是孩子整个人生之路的启蒙老师。正如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所说的那样“儿童首先听到的是她们的声音,首先模仿的是她们的言语”。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几乎都在模仿自己的母亲。因此,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还无法辨别是非与善恶的时候,都是母亲在塑造自己的孩子。母亲在不经意之间所说的一句话或者所做的一个动作,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或美好、或丑陋的印象,并且在未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塑造;或者,母亲在与孩子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态度与方式等也会影响到孩子在未来的选择;母亲对问题的看法、角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由此可见,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为关键和直接。因此,女性,或者说母亲,必须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与道德水准,才能给孩子带去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孩子就是母亲的一面镜子。自信的母亲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快乐的母亲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而悲伤的母亲只能培养出悲伤的孩子。

因此,母亲,或者说女性综合素养的高低、人格修养的好坏,既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好坏,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好坏,更关系到一个民族与社会的好坏。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教育好了一个女人,也就教育好了一个家庭,并且和谐了整个社会。

其次,从女性的自我塑造角度来说,女性也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

曾经,女性被誉为“他者”,附属于男性而存在;由于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女性接受教育,女性便顺从于男性的一切要求与观点,从不在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感受,从而无法认识自我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因而造成了许多的悲剧。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受教育程度也在普遍提高。女性只有在跨越了社会和自身的种种阻碍之后,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走出狭隘,看见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才能让自己充满活力与希望,并将这种活力与希望带给周围的人。

正如波伏娃所说:“假如在这方面受到鼓励,她会表现出和男孩子同样的活力、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开拓精神、同样的坚强”。也就是说,通过接受教育与发现自我,女性自身可以拥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能够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人。

也正是缘于女性接受的良好的教育,女性的学识、修养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女性自身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生活得自信、开朗、充满希望,女性才有可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孩子,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提出的“女性必须接受教育;必须重视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这些教育观点直到今天都在继续发挥影响。它让女性与整个社会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女性才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出正能量,并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促进整个社会持久、良性的发展。

张桂梅:我拿命培养你走出大山,不过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人民大会堂   华坪县   华坪   家庭教育   中国   普通人   眼里   观点   母亲   命运   老师   孩子   清华教授   女孩   家庭   女性   社会   体育   学生   张桂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