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年大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史上唯一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公元960年,正值五代后期,时任中央禁军司令要位的后周殿前都点检兼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谎征契丹,在开封东北陈桥驿黄袍加身,制造哗变,从周世宗柴荣所遗孤儿寡母手中轻取政权立国,史称北宋。北宋灭亡后,1127年赵构避金兵锋芒南逃,在临安建国,史称南宋, 历经九主共153年。两宋合计共320年。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实际上宋朝的民间富庶与社会经济繁荣实远超过盛唐,这些主要得益于宋太祖赵匡胤的顶层设计。

历经五代时期政治军事斗争之残酷和惨烈,太祖赵匡胤为了长久地传续赵氏政权,避免军人操政危机重现,必须重新设计一套政治军事制度,不但要从根本上消除骄兵悍将的威胁,也要杜绝任何文职权臣把持朝政的可能。

三百二十年大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史上唯一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他改革唐末五代以来的军制,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一要职的设置,分解为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职,皇帝成为实质上的禁军司令,而史传的“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军政治化的一个侧面。枢密院的设置彻底革除了军事长官对军队的控制力,但枢密院仅能调兵,统兵却还要委派新的也是临时的军事长官,也就是“兵无常帅, 帅无常师”。这种制度的实质是,平时不让将帅管军队,军队训练有另外一套系统保证,一旦战事骤起,皇帝直接委派将帅领兵开拔,不会直接造成军队战斗力的降低。

他把宰相职权分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 和参知政事 (副相) , 合称“宰执”。但宰相只负责行政,军事在枢密院,财政在盐铁、户部、度支“三司”,这也有似现代政府管理各司其职趋向专业化的特征,实际上权力分散大事只能决于皇帝在地方政府各州普通政府) 、府 (要地) 、军 (军事要地) 、监 (资源要地) 的知州、知府、知军、知监本身就是由中央派出,还要通过经略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举常平司、提点刑狱司 (称四监司) 直接插手地方军政、财政、仓粮、司法的日常管理,其权力制衡结构的优越性在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者。

赵匡胤的这套治国顶层设计,得益于他对五代权力更迭的长期思考和经验总结。他宁愿国家利益受到一点可以忍受的损失,也不希望在宋朝政权体系内出现和中央抗衡的力量集团,重蹈唐末五代政权更迭的覆辙,即使是矫枉过正也在所不惜。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 文官与文官互相制约,权力在军政系统全都消失了,最后唯一的权力人就是皇帝,这才是赵宋王朝的核心精髓。

三百二十年大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史上唯一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北宋时期从无出现权臣专政的格局,权力始终在皇帝的绝对控制之下,这在刚结束的五代八姓十三君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和人心思篡的大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人民因此少受蹂躏,国家得以发展,生产力水平稳步提高,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巨大贡献。南宋初期虽然风雨飘摇,也没有出现任何试图篡夺的局面,反而逐渐趋于稳定,这与历史上其他朝代面临外患则出现内忧直至江山易主的规律完全不同,进一步证明了内控型国家战略在这方面的巨大力量。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

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应当说是对宋代历史地位的公允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外患   王朝   枢密院   禁军   权臣   文官   要地   内乱   宋朝   宰相   北宋   政权   军队   皇帝   权力   体育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