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孟华:夫君出国留学,为何她曾要带着儿子杨振宁去教堂生活?


作者:山佳

罗孟华:夫君出国留学,为何她曾要带着儿子杨振宁去教堂生活?


华人世界中,对杨振宁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没错,他在1957年,同李政道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李政道不同的是,杨振宁可以说是在清华园长大的孩子,他的父亲就是算学系的教授杨武之。作为杨母罗孟华,与丈夫恩爱,子女有成,这辈子,应算人生赢家了。

可是,当读到那年丈夫出国留学,她带着不到一岁的长子杨振宁,留守合肥老家。丈夫一走五年,她曾经想过“若被遗弃,她将带着儿子一同前往教堂生活。“

顿时,心不由得往下沉。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位年轻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如此悲观,如此消沉?

罗孟华:夫君出国留学,为何她曾要带着儿子杨振宁去教堂生活?


01

罗孟华,与她的夫君杨武之,可以说是指腹为婚。

那年,杨武之的父亲杨邦盛生病,请医生罗竹全前来诊治。两人交谈中,说起各自家中的情况。正巧,两位的夫人,都在孕中。于是,两人商定,若生下一男和一女,两家就结为儿女亲家。

结果,在1896年,杨家生男杨武之,罗家生女罗孟华,各自在母亲怀中,婚姻大事已定。

1919年,两人结为夫妻。1922年,杨武之与罗孟华的长子,在合肥出生,按照杨家家谱:家、邦、克、振的排序,刚出生的婴儿为”振“字辈,而当时的杨武之,正在安徽省会怀宁(即今日的安庆)教书,于是为其长子取名”振宁“。

罗孟华:夫君出国留学,为何她曾要带着儿子杨振宁去教堂生活?


02

1923年春,就在小振宁9个月的时候,杨武之顺利通过公费出国的留学考试。随即他告别了年轻的妻子,与年幼的儿子,只身赴美留学。

究竟为何只是一人出国,而不是挈妇将雏?是资金问题,还是水土问题?不得而知。

总之,罗孟华留在了合肥,开始独自一人抚养儿子的征程。

合肥,就是三国时期,以张辽大战逍遥津而出名的地方,属于兵家必争之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正逢军阀混战,合肥内外,总是枪炮声不断。每当这时,身为母亲的罗孟华,总是抱着儿子或躲到乡下,或是在教堂避险。

可以说,年轻的母亲罗孟华,带着年幼的振宁,为了生存,担惊受怕。

而这儿,只是外在的风险。其实,在罗孟华内心,更为绝望的是,丈夫一去五年,音讯不畅。在其间,她总闻听有留学生归国后,看不上原配妻子,另娶年轻时尚的女学生。

罗孟华想想,自身不是天足,而是缠过足的小脚;未接受过现代女子教育,只是些许认几个字罢了。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与夫君杨武之,两人看起来都不够般配。

如果夫君杨武之,从国外带回一位年轻貌美的娇妻,儿子与我,又该去哪儿?如何生活?

千思万缕般的思绪,萦绕在罗孟华心头,她不得不为自己与儿子,考虑退路。

在合肥市内,有座天主教堂,可以收留无家可归的妇女。于是,罗孟华就与教堂里的修女打好招呼,若有一天,她不得不离开杨宅,教堂就是她与儿子的归宿。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以说,罗孟华在夫君杨武之归国前,已经很平静地做好了面对一切家庭变故的准备。

罗孟华:夫君出国留学,为何她曾要带着儿子杨振宁去教堂生活?


03

1928年,杨武之带着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衣锦还乡。据说,他是中国首位代数学博士。

杨武之写信给妻子罗孟华,让她带着儿子振宁去上海接他。

此时的罗孟华,仿佛在梦中,喜出望外。究竟,夫君在百忙当中,还未能忘记家乡苦苦牵挂与思念的妻子。

相见之下,杨武之洋装在身,更加风流潇洒。再加上博士头衔加持,更是春风得意,人生的高光时刻顿现。

但他见到妻子罗孟华与儿子振宁,还是分外兴奋。尤其,听到儿子流利地背诵起《龙文鞭影》,更是与妻子相视而对,感激有加。

五年来,他在海外,苦读求学;而妻子为他操持家庭,为他抚养儿子,劳苦功高。

又怎一个”感激“,能说尽妻子五年间的辛劳呢?

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

随即,杨武之带着妻子与儿子,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清风,海浪,沙滩,贝壳,一切的一切,都让生活在内陆的罗孟华与儿子振宁,感到新鲜。

看着妻儿的笑脸,杨武之也心满意足。

闲暇之际,罗孟华也对夫君抒发心声,曾想过,如若你有了新的选择,我就带着振宁前往教堂……

此时的杨武之,尤感意外,他握着妻子的手,感怀:对朋友,都能患难与共,何况是对自己的结发妻子,怎能始乱终弃?那还怎么为人呢?

这里,真是大大地为杨教授点赞。不是一个男人有了名,有了利,就开始嘚瑟,就学着抛妻弃子。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母亲,就是善待未来。

罗孟华:夫君出国留学,为何她曾要带着儿子杨振宁去教堂生活?


04

1929年,杨武之应聘到清华大学算学系担任教授。他们杨家,住在清华园西院的11号。

从人文角度说,杨武之与算学系的熊庆来,志同道合,相处默契。而杨振宁,与熊庆来的儿子熊秉明,更是发小,每天一起爬高弄低,玩得不亦乐乎。

再加上,西院均为西式洋房,房屋构造十分宽敞,电灯、自来水、电话等设备一应俱全,可以说室内的装潢陈设,均体现西式的生活风格。

从1929年,这是夫君杨武之记忆中,最为安定、最为留恋的日子,也是罗孟华作为主妇,最为惬意的岁月。

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杨武之与罗孟华膝下又添了三子一女,振平、振汉、振玉还有振复。

当然,只有日子过去了,才能咂摸出那是最好的一段时光。

柴米油盐酱醋茶,两口子过日子,总有勺子碰到锅沿儿的问题。

这不,有一天,杨武之去打网球。

回家后,妻子罗孟华告之,学校教工通知他去开会,但地点记清了,时间却忘记了。

这下,杨武之发怒了,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出了差错,还能干什么?

当即,罗孟华不言一语,本来看到丈夫的很多同事夫人,都是学历甚高,而自己文化不多,很有自卑感。

这下,夫君又得理不饶人,上纲上线,真是羞愧有加。

几天后,杨武之不经间发现,妻子胳膊上怎么有了血印,到底怎么回事?

罗孟华流着泪说,她恨自己才学有限,连个通知都未记好,真是没用……

瞬间,杨武之也为自己的鲁莽,感到自责。每天,妻子照顾自己,照顾孩子,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一点点小事,他责怪妻子,真是无理搅三分,该打该打。

从此,杨武之对妻子,从不再说刺激性的语言。

年老的杨振宁,回忆起童年生活,记忆犹新——

清华园的八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 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好的家庭氛围,与好的成长环境,就是孩子们的天堂。

罗孟华:夫君出国留学,为何她曾要带着儿子杨振宁去教堂生活?


05

七七事变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前几天,杨家还在院子里,搭凉棚呢。转眼间,一切成空,清华师生开始南下。

杨武之,前往西南联大任教,杨家也辗转而至昆明。

在东角城,杨家租下了一所老式房屋。环境艰苦,与清华园安逸的生活,不能相提并论。

但作为主妇的罗孟华,始终把家收拾得干净整洁,雅致温馨。

那时物价飞涨,物质匮乏,教授们的生活,也非常清苦。但罗孟华毫无怨言,总是精打细算,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始终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向上。

回忆往事,杨振宁对母亲,无比崇敬——

我母亲是一个旧式的女人,意志非常坚强。我常常想,父亲和我,还有弟弟妹妹们,在能够坚持,能够有极坚韧的意志力方面,都远远不及母亲。比如说在抗战8年的时间里,那个时候经济非常困难,父亲的薪水是远远不够,那个时候我们兄弟姊妹5个人,能够撑下来,与母亲的操劳与坚强的意志是分不开的。

1973年,杨武之在上海去世,享年77岁。

他跟儿女们说——

我一生清白, 教书为业, 我同妈妈共同抚养你们五个子女, 除五弟振复外, 个个都是人才。大哥天资聪颖, 得天独厚, 又刻苦努力, 竟集学问之大成, 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 已对人类作出重要贡献, 为中华民族争光。我们的祖先, 必会含笑於九泉。我无愧社会, 也无愧祖先, 我想我也对得起妈妈和你们。

1987年,罗孟华也驾鹤西归。她与夫君,一同安葬于美丽的太湖边——苏州东山镇。

1982年,杨振宁在花甲之年,他出版了一本自己的论文选集《杨振宁论文集》。在扉页上,他写下“献给母亲”四个大字。

他说——

在精神气质上,我深受母亲影响。母亲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个人出发,她从来都把丈夫与孩子放在第一位。对她来说,这是绝对的一件事。我想,人的思想如果把一件事情变成绝对化以后,就变成一种力量,我从我母亲身上就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罗孟华:夫君出国留学,为何她曾要带着儿子杨振宁去教堂生活?


人生,就是这样,顺境、逆境,都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由不得你去选择。但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生活。人这一辈子,心态就是一道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他人。

罗孟华,一位伟大的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夫君   芝加哥大学   怀宁   教堂   算学   着儿   合肥   长子   妻子   丈夫   父亲   儿子   教授   母亲   孩子   年轻   体育   杨振宁   孟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