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权臣,曹操和司马氏在历史上的名声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曹操把持了东汉末年的朝政,奠定了曹丕不免立魏的基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把持了魏国后期的朝政,奠定了司马炎篡魏立晋的基础。历史上骂曹操的人居多,什么奸臣,什么歼贼等等,而司马氏父子三人虽说名声不好,但至少名声不差,这一组人物做的事情差不多,为什么后世评价差距会如此之大呢?


同样是权臣,曹操和司马氏在历史上的名声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三国演义曹操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里面只要逮住机会就要把曹操给贬低一番,就是曹操获胜了,也是以诈力取胜,刘备失败了,主要算账算在为了百姓身上。把曹操给描绘成一个奸诈、残忍、好色、无耻、忘恩负义的奸雄。基于以上基础,所以魏国的建立就是非法的,是其他两个国家攻击的对象,特别是蜀国征讨的对象,好像蜀国征伐魏国是师出有名。演义当中描绘的,魏国人民多么希望蜀国获胜,来解放魏国人民。所以,演义当中描述到司马懿除掉曹爽,把持魏国朝政的时候,不少人感觉稍微平衡了点,至于后来司马炎篡位,更是觉得是替汉朝报仇,大家的心情不能说很爽,但至少平衡了许多。


同样是权臣,曹操和司马氏在历史上的名声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三国演义司马昭

以上是从演义当中得出的一般判断,那么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父亲是太监的养子。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是敌对势力,具有宦官出身的曹操自然不能入士人集团的眼。曹操当然知道这个情况,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官场,士人集团是非常大的一股实力,他们把持天下几乎所有的事情,当然也包括舆论宣传之类的。既然这帮人不能为自己所用,更不能把他们推向敌人阵营,所以曹操就尽可能的拉拢或者稳住这些人,从当中挑选优秀的人进入中央机关,司马懿就是这个时候进到中央上班的。但是曹操知道这些人和自己只有交易的关系,并不能成为自己执政的坚实力量,所以也有些防备。

其次,曹操在不断培养自己的团队,最核心的是曹氏宗族,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等,然后就是那些庶族大将,如张辽,乐进、于禁等等,并且那个时候曹操打出了“唯才是举”的旗号,这是对士族集团公然的挑战,并且曹操也是这样子做的。虽然士族集团也进行了抗争,但是曹操的能力太强了,虽有波折,但是没有掀起什么大浪,所以曹操一直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内部一直不稳定,就是士族集团捣的鬼。

第三,曹丕之所以能够篡汉,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比父亲有多强,而是他向士族集团低头,或者就行了交易。真正埋葬了曹操多年努力成果的,就是曹丕接受了陈群提出的那个九品中正制。从那一刻起,曹魏的命运又回到了士人的手里。所以才会有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那么轻松,除了曹氏宗族的人,其他几乎没有人反对,到后来司马炎篡魏几乎没有阻力,因为帝国统治的基础没有变,最多就是谁当皇帝的问题,管他是姓曹,还是姓司马呢。

所以,曹操在建立自己的功业的同时,也向那个时代发起了挑战,虽然他用尽了所有能用尽的办法,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在制度上加以改革和创新,即使短暂的取得成效,肯定不能持续下去,所以真正解决士族集团是科举制度的出现,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古代官场的弊病。

有些时候,被骂的最多最狠的人,如果不是坏人,那就是能让那个时代既得利益者恐慌的人,比如说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司马   魏国   士族   权臣   士人   蜀国   宗族   宦官   朝政   东汉   官场   演义   父子   名声   差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