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1973年1月20日星期六,腊月十七刚好是二十四节气大寒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咋暖还寒,马莲河两岸的植被还没有开始返青,河床里有限的水流在动与不动之间徘徊。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建发电站的热情,开工动员大会上,公社领导说的像唱的一样,等有了电,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舒坦日子自然就来了。点了上千年油灯、耕了几十辈子土地的农民,从村口放映的电影里看到过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场面,可主任说的电器化还是一片模糊。但既然能省力气那一定不是坏事。贫下中农干劲大,敢叫龙王听我话;河水从此不淹人,光明送到千万家。好事就不能坐在自家的土炕上干等,于是,上千名农民在合水板桥摆开了战场。打石、挖沙子,修堤坝,马莲河当下就热闹起来了。蹊跷的是把水龙没有制服,却把龙骨给挖出来了。20日下午的木瓜沟口,犀利的北风像往常一样呼呼地刮着,灰蒙蒙的天空看不到一丝阳光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哐,谁的镢头挖在了石头上,不光大家没有在意,挖到硬物上的本人也没有在意。他很自然地向旁边挪了挪,然后重新用力挖下去。大家快来看,这白刺刺的东西是什么呀像石头,又像骨头。大家循声望过去两根骨头一样的东西连在一起。这不是药铺里用的龙骨吗,算咱们运气好。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在乡下,龙骨虽然不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但可以拿到药店里当药材买,对于极度贫穷的村民们来说,这不是运气是什么呢。老年人的话还没有落,大家抢了上去。看上去一点也不引人注目的黄土里,那来这么粗的龙骨,会不会是龙骨之外别的东西,如果是珍稀动物的化石,被大家糊里糊涂地给破坏。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了,那损失就大了。现场负责施工的粮食局干部姜登泮一边对大家说。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社员同志们,千万不要莽撞,眼前的东西是什么,等弄明白了再抢也不迟。大家心里痒痒的,咱这穷地方能挖出个啥东西。闻讯而来的文化馆干部看了半天,才告诉大家这是恐龙交配死在一起的化石。工地上上的消息,同样惊动了在附近进行地质勘探的长庆油田地震队的技术人员,他们当场认定,大家挖出来的是“大象的门齿化石,应该妥为保护”。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当地社员慕金峰,张柱安,甘杨明和李文福。当时豁口电站工程建设负责人姜登冸(曾任合水县粮食局局长)把现场保护起来后,很快把豁口新发现大“龙骨”的好消息和他在现场看到的详细情况报告了县文化馆。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消息传到甘肃省文化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很快做出回应,一场关于“73118化石点”的挖掘工作就此开始了。板桥发现古象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陇原上万名文物爱好者像河水一样汇流到。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木瓜沟口一睹古象的风采,沉寂了千年的黄土地一下子红起来了。1973年3月10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谷祖纲老师和甘肃省博物馆的谢骏义受命奔赴庆阳实施勘查合水发现化石的任务。现场勘查化石后,谷祖纲直抒己见,初步认定是大象化石的门齿。这一结论是从那块象牙齿端的磨蚀程度和门齿被挖走留下的痕迹得出的。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发掘队于4月5日走进合水化石发掘现场,全面实施野外现场发掘工程。到5月17日,发掘历时43个日日夜夜。“或许还能挖出一个完整的象”的揣测估计分析判断,成为现实。黄河象完整化石骨架躯体,抓住了发掘队员的眼球,个个眼前为之一亮,人人喜形于色。顿时,大家极为振奋,欢呼雀跃。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旱的黄土高原怎么会有大象呢?周边群众把这一发现当成奇闻趣事,长途跋涉数百里,成群结队赶来参观。在发掘的这些天里,前来参观的群众达2万多人。高潮时,一天超过千人,西峰发往合水的客运班车延长至工地。县城食堂在工地搭棚营业,沿路卖餐饮的摊贩不计其数,比过年庙会还热闹。

一边是群众的热闹喜庆,一边是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经过整理,挖出的大象各个部位骨骼,整整装了12大箱。为了确保多种头骨的绝对完整,他们采取了就地用厚木板将四周固定,用石膏封闭,上下加盖的办法,装得十分牢固稳妥。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不可回避的问题又来了,庞大笨重的象头怎么从山梁小道上运到公路上去呢(后来在西安过磅,才知道这个箱子重量达3000公斤)?开始19人用绳索拉,未能奏效,后来又增加到42人拉,仍未拉动,再用3吨教练车拉,整整一天,仅移动了5米。发掘点到公路相距500米,唯一的办法只有修筑简易公路,再用拖拉机拉。黄河古象化石运到北京以后,专家们经过一系列的综合研究,认为它是世界上早已灭绝的剑齿象化石。而且个体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在我国仅此一例,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黄河象化石在北京展出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后来,它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漂洋过海,到日本和新加坡展出,收到热烈欢迎。上海、天津、兰州等城市也先后复制展出了黄河象化石。通过这些博物馆和小学课本上《黄河象》那篇优美短文,黄河象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小学五年级课文黄河象: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公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河水很浅, 它够不着。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公象呢?公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紧跟在后边的象群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公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陷在淤泥里的公象终于不能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公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距今约200-250万年,古象化石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4米。黄河古象化石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黄河象”。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黄河象化石陈列在北京中国古动物馆-古脊椎动物馆哺乳动物展厅象池中。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中国古动物馆(英文简称PMC),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甘肃庆阳市及合水县也有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原样复制品,庆阳人也能够在黄河象的故乡看到黄河象高大威武的神采了。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今,许俊臣、姜登畔已经离世,姜登畔的儿子姜文会如今50多岁,他至今还记得父亲在世时曾经讲过的发掘故事。在文化岗位工作了44年之久的贾延廉老人,今年60多岁了,他一直在研究那段历史,同时提供了当年发掘的历史性资料照片。据了解,今年4月,70多岁的谢俊义专程前往甘肃合水,在贾延廉陪同下,到黄河象出土地考察。目前,谢俊义和贾延廉计划着手撰写回忆录

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追忆黄河古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黄河   庆阳   剑齿象   门齿   合水   脊椎动物   龙骨   甘肃   淤泥   挖出   骨骼   化石   河水   大象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