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业于黄埔一期,1948年被挟持起义,去世后国共两党都为其追悼

在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非常融洽,因此也有不少两党人士在那段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典型的就是黄埔早几期的同窗情。

奈何个人的感情始终比不上革命大局,后来很多同学因为信仰不同在战场上刀兵相见,这也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事。

因为所处阵营不同,在数百名黄埔系的高级将领中,只有两人逝世后得到了国共两党共同追悼,这两人都是黄埔一期生,一为杜聿明,一为郑洞国!

杜聿明大家都较为熟悉,相比之下郑洞国就有些可怜了,他的知名度还不如曾经的部下孙立人。其实真要说起来,郑洞国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

他毕业于黄埔一期,1948年被挟持起义,去世后国共两党都为其追悼

郑洞国1903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石门,他自幼读书非常刻苦,熟读四书五经,后来也接受过西式教育,脑里接受了进步的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还在石门中学读书的郑洞国走上街头,与同学们一起进行爱国宣传。这次事件之后,郑洞国有感于国家的贫弱,决心参军报国,改变这悲痛的现状。

当他听说湖南督军赵恒惕在长沙兴办陆军讲武堂后,毅然放弃学业前去应试,因为成绩突出得到了录取。

然而当年湘省战局不止,赵恒惕被吴佩孚打败后,陆军讲武堂也被迫停办,郑洞国只好再度重返学堂。

读书只是权宜之计,郑洞国仍是想投身军旅,1924年等到了这个机会,他听说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后立马跑去报名。结果等他赶到广州,报名的时间已经截止了。幸运的是郑洞国遇到了常德老乡黄鳖

黄鳖很早就来到广州,担心自己考不上就报了两次名,在听说郑洞国的事后主动让出了一个名额,最终两人都考上了。

此事后来没瞒住,郑洞国就交代了原因,还好校方并没有惩罚二人。(黄鳌所选的路与郑洞国不同,他在校内就加入了共产党,1928年在湘鄂边区指挥战斗时被子弹击中牺牲。)

他毕业于黄埔一期,1948年被挟持起义,去世后国共两党都为其追悼

郑洞国之后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参加了东征、北伐、蒋桂战争、蒋唐战争、中原大战等重要战事,渐渐成长为蒋介石麾下的重要将领。

1933年,日寇侵占东三省后野心持续膨胀,开始大举向长城各个关口进军,蒋介石迫于压力抽调了中央军第2、25、83师组成第17军开赴古北口对日作战。

当时郑洞国率第2师第4旅坚守在南天门的一线阵地,与日寇血战了八个昼夜,期间打退了日寇多次进攻,最凶险的一次阵地已大部失守,日军士兵蜂拥而来。

虽然身边没有多少士兵了,但郑洞国没有退缩,他脱掉军衣只穿着白衬衫,以此来表示必死的决心,然后拿着手枪亲自带队冲锋。受到他的感染,全体官兵个个悍不畏死,成功把敌人打退。

虽然长城抗战最终没有获得胜利,但他们还是表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郑洞国也因此成了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他毕业于黄埔一期,1948年被挟持起义,去世后国共两党都为其追悼

全面抗战爆发后,郑洞国率部参加了保定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重大战事,立下了诸多战功。

值得一提的是,自东征以来,郑洞国从军十余载,经常位于第一线指挥,但除了在台儿庄战役时被一枚弹片划破左胸衣袋外,从没挂过彩,因此被人称为“福将”。

1942年10月,蒋介石下令将驻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22师、新38师合编为新一军,由郑洞国担任军长,此时的新22师师长是廖耀湘,新38师师长是孙立人。

之后的入缅反攻作战,郑洞国带领新一军屡立奇功,曾以一个团对敌五倍的日寇,使日寇近2000人,这是首次中国军队对日军作战以少胜多。后又在三个月的时间歼灭近四千日寇,打得其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勇气全无选择自尽。

因为在缅甸战场上的历练,以及美式装备的填充,新一军成为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

抗战结束后,郑洞国升任为第3方面军副司令长官,于南京亲眼目睹了岗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本来他有几个月没上前线了,不过1946年2月末,正在东北操劳国军战局的杜聿明因病就医,特意电请郑洞国去代为主持。

于是郑洞国又一次领军作战,他的能力还是有的,到任没多久便指挥部队占领了一度为东北民主联军控制的鞍山、营口、辽阳、海城、抚顺等外围重要城市,本来还想兵分两路趁胜扩大战果,奈何他遇到的是军事天才林彪。他的两路军队皆伤亡惨重。

杜聿明主管东北战事之时,郑洞国还有机会参与指挥,但陈诚一到任后,郑洞国就成了个挂名将领。偏偏在陈诚的一通指挥下,国军兵败如山倒,等陈诚1948年灰溜溜离开时,国民党在东北只剩下了沈阳、长春、锦州三大孤立据点及周围少数中心城市。

他毕业于黄埔一期,1948年被挟持起义,去世后国共两党都为其追悼

明眼人都看出来东北要变了,郑洞国冷静地分析局势,向南京建议放弃长春,集中力量守住沈阳、锦州之间,这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蒋介石认为如果主动放弃长春这样一座大城市,政治影响太大,到时候恐怕会拉不到国际援助,因此没有采纳郑洞国的意见。更厉害的是,蒋介石反而让郑洞国担任第一兵团司令兼吉林省主席,负责固守长春。

当时的长春已经被解放军包围,很多人劝郑洞国不要去赴任,他本人也犹豫了很久,奈何蒋介石一再催促,他只能于1948年3月空降长春。

辽沈战役爆发后,解放军首先的目标是锦州,对长春采取了围困政策。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这意味着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无法通过陆路逃跑了。

10月16日,郑洞国决定集中力量次日突围去沈阳,不过就在当晚曾泽生将军临阵起义,郑洞国的部署完全被打乱。

他知道自己跑是跑不出去了,给蒋介石写了一封诀别书后,率领特务团准备死守中央银行大楼。然而此时其他人已经看明白了趋势,不愿为国民党殉葬,便挟持着郑洞国一同起义了。

也多亏了此举,郑洞国就成了起义功臣,没进功德林。他在最后向我党提出三个要求:一不能把他投诚的事见报,只当他已战死;二他不参加我军组织的公开宴会活动;三不出任政府职务,以后就做个普通百姓。

我党非常仁义,这几个要求都答应了,不会勉强他。有意思的是,正因为如此,蒋介石看到他的诀别书后还以为他身故了,号召全体国民党官兵向郑洞国学习。

他毕业于黄埔一期,1948年被挟持起义,去世后国共两党都为其追悼

郑洞国之后的确有数年时间没有出任任何职务,他非常想知道国民党是怎么败给解放军的,因此阅读了大量我方军事理论书籍以及毛主席的文章,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我党是真心为民众好,因此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所以他的抵触心理渐渐也消失了,1950年6月搬到了北京,此后担任过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等职。

在郑洞国的晚年,一直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大业,他利用自己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的身份,多次接待从台湾和海外来的故旧袍泽,呼吁对方能响应祖国召唤,早日实现统一,他是真正为这个事业奋战到了最后一息。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曾对家人说:我这一生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可惜未见祖国统一,如果国家统一了,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在他去世后,大陆这边为他在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很多重要人物都有出席。与此同时,海峡对岸也举行了郑洞国追悼仪式。

能让两党都高度认同,郑洞国实属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石门   锦州   常德   日寇   我党   长城   长春   作战   战事   将领   蒋介石   国民党   战役   解放军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