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为什么志愿军不戴钢盔?

在现代战争中,战场上的士兵,头盔可以说是必须的装备了。然而看老照片或者相关影视剧,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佩戴钢盔的画面都是难得一见的。

对此,军事爱好者和广大网友各说纷纭,有人认为后勤补给不足,没钱。有人认为刚刚建国,生产技术受限,中国钢产量不足。还有人说为体现志愿革命热情,展示英勇无畏的战斗形象,你怎么看?

抗美援朝时,为什么志愿军不戴钢盔?

头盔用来挡子弹那基本是没什么用的,能不能射穿钢盔先不说,子弹的强大的冲击力,就算打在头盔上也能把士兵的脖子折断。那为什么还要佩戴钢盔呢?据战后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七成的死亡人数是弹片和碎片造成的。美国军队因士兵装备钢盔,至少减少了7万人的牺牲。枪林弹雨、烟火弥漫的战场,头盔用来防弹片、碎片以及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还是自有其效的。

抗美援朝时,为什么志愿军不戴钢盔?

彼时国内缺少钢铁,产量和技术能力受限,的确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国情,然而。这样的说法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中国志愿军为什么不戴钢盔。1950年中国全国钢产量的确仅仅只有61万吨,然而一只钢盔最多也只需消耗四五斤钢铁,当时的新中国已完全掌握东北重工业基地,即便是给10万大军每人配一个钢盔,消耗地钢材也是完全可以承受,一个钢盔可以使用两三年。技术方面,钢盔的生产技术没有技术难度,新中国自然没有钢盔生产地技术障碍。此外,我军能缴获枪缴获炮,钢盔算个啥。完全可以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缴获的日式、美式钢盔运到朝鲜战场,就够相当一部分志愿军使用了。

抗美援朝时,为什么志愿军不戴钢盔?

也有人说是后勤运输能力的问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的后勤能力的确甩我军几条街,有着碾压式的差别。但是这一说法显然也不足以说明问题,钢盔又不像武器弹药,完全可以在奔赴前线的时候提前带好,一个钢盔可以用两三年,不需要后期运输。那么,志愿军不是没有条件佩戴,而是有不愿意、不适合戴。

为彰显英勇革命精神的政治因素而不戴头盔就更说不通了?看看老照片不难发现,红军和解放军的队伍里都有一些佩戴头盔的记录,开国大典以及50年代,最重视军容军貌的阅兵部队也佩戴了钢盔,走过天安门广场。

抗美援朝时,为什么志愿军不戴钢盔?

对志愿军而言,士兵没有头戴钢盔,最根本的还是当时的朝鲜战场环境极为恶劣。钢盔能够保护士兵头部被弹片、碎片以及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杀伤,但是防护效果有限。据伤亡数据显示,战场上进攻方,胸腹部中弹造成的伤亡比例高达83%,比头部伤亡的15%高的多的多。不但如此,佩戴头盔还容易暴露,在对峙中,狙击手通常是瞄准对方头部的,当时的制作水平有限,一旦钢盔反光,更加容易被敌军发现,不但挡不了子弹,还会暴露位置,一旦被击中,几乎没有生还可能。再加上,"联合国军"优良的飞机装备和对控空权的掌控,钢盔更容易被空军发现,以此锁定攻击目标,对我军阵地进行狂轰乱炸。

抗美援朝时,为什么志愿军不戴钢盔?

此外当时的作战方式和环境,在前五次战役,穿插迂回战术是志愿军的主要战术、经常需要急行军,火速完成包抄围截,还有经典的"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我军当时确实在后勤补给方面存在弱势,士兵往往需要背着粮食弹药等进行徒步作战,比起头盔的防护作用,负重的增加,就可以说是弊大于利了。毕竟,一个四五斤的钢盔,能顶一两天食用的炒面,换弹药武器,也能换成100发子弹,四个手榴弹。而且朝鲜战场的地理环境,冬季漫长寒冷,钢盔的保暖性能差,大量装备钢盔的"联合国军"冬天也都换成了棉帽,天寒地冻保暖为首。

抗美援朝时,为什么志愿军不戴钢盔?

志愿军不佩戴头盔有其客观因素,而头戴钢盔必然能在战场上给士兵减少一定的伤亡。头盔自然有价值,然而因地制宜,根据战场万变的战局,选择最适合的最有利的行军装备,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志愿军   朝鲜   钢盔   弹片   我军   头盔   伤亡   中国   头部   子弹   后勤   碎片   士兵   战场   装备   戴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