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过年磕头

文|王运富

家乡过年磕头的风俗。据民间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的头长着尖角,凶猛异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着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混身颤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的老人身披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惶的而逃了。原来,“年”它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最后转变成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而行磕头礼是对我们长辈为了保护我们,对他们进行的感谢,久而久之过年的时侯就会向年老的长辈行礼磕头,向祖先行礼磕头,逐渐就形成了过年磕头的风俗……

我的小时候天天盼过年,盼着添新衣服、吃肥猪肉、放小鞭、看耍小龙船,最开心的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玩跳绳、踢键子、跳格子、结龙鸡,有时还玩躲找、带新娘游戏等……那时候我的家乡冬天很冷,特别是过年前后几天,正常零下10度左右,河里都结成厚厚的冰,每户人家都在离自家最近的河边砸个圆圆的冰窟窿,用于生活取水(那时的河水清洁卫生),小朋友们,从冰窟窿的边缘看到冰很厚,会在冰上玩,进行滑游刺、进行打陀螺比赛,虽然不正规,但其乐无穷。开心的事太多太多,举不胜举,其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当属“过年磕头”了……

我小的时候,家乡的村里五至十岁左右的小孩,大约有四十多个,年初一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磕头。按理大年三十晚要守岁,但因为第二天要早起磕头,一般大人早早就叫小孩睡了。

我记得每年大年初一,天还黑蒙蒙的,北边大爷家的小欢子姐妹就来到我家磕头,这时我家大人就会赶我们起来。奶奶在世时,我们起床头件事就是来到奶奶床边,双腿“咯嗒”一下跪下,喊声“奶奶,给你磕头”,奶奶喊着我们的小名叫快起来,这时你不能立即起来,需要停留二到三秒,以表诚心,给奶奶磕完头后,大人就催你赶快出去磕头。

我们村子基本上都是姓王的,磕头几乎是家家到,从最近的人家开始,首先大婶家,喊声“大爷、大婶,给您磕头”,还未有完全跪下,就会听到“快起来”,这时我们就会顺势起来,反正磕头是假,想要东西是真,大婶会叫我们到她家大桌边,拿大约十片左右的大云片糕,另加一大捧花生,这是我们磕头收到的最大礼,其分量相当于其他家的几倍左右。

对于其他远房的小孩,大婶家也很客气,虽然给的比我们少点,但与我们村子其他家相比,给的分量肯定是最多,小孩磕头,可以漏几家,但绝对不能漏大婶家,不能说其他人家小气,因为他们家与大婶家没法比,大爷是公家人。在我们的磕头人群中,有一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但长我们一辈的,叫二杏爷,每年也出来磕头,每到晚辈家,他也不吭声,也不磕头,就站在人家门后,等人家给东西。

在磕头的人群中,少不了一些淘气包,如那家给的是苞米花,会把苞米花洒在人家门口,有的还会编顺口溜,奚落人家。在磕头的过程中,可以拾到好多未引燃的小鞭,这是磕头最好的副产品。

在十岁到十三、四岁,一般是不出去磕头的,不好意思再向人家要东西了,但到了十四、五岁,又开始正儿八经的出去磕头了,但磕头的范围要大大缩小,一般在自己家老爷爷辈份的以内的长辈,过年才去给磕头……

我记得在上初中后,我每年大年初一,天蒙蒙亮,家里大人就撵我们到几个伯叔家磕头,这时磕头,不是磕了就走,必须要等一会儿,和长辈们“啦啦呱,聊几句话”我们然后才能到另外一家。

在我参加工作以后,也常常回家,有一年我问父亲说:“现在我们村子过年还有人磕头吗?”父亲告诉我说:“现在村里过年磕头的少了,小辈范上的事经常发生。”这不由得引起我对磕头风俗规矩的向往。……现如今,规矩已经没有那么讲究了,过年磕头大多是走个过场。磕完就走,很多老人也阻止孩子磕头,说人到了就是磕头,但年毕竟是要拜的,老祖宗的东西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这既是一份孝心,也是一种流淌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苞米   大婶   窟窿   喊声   除夕   村子   村里   风俗   大爷   长辈   年初   奶奶   家乡   小孩   老人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