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都在嘲的《第一炉香》,她到底错在了哪里?

在上海还算和煦的午后,又一次读完张爱玲的《第一炉香》,只觉心里和肌肤都生了湿滑的青苔,一寸一寸长满凉意。


就好像是小说中葛薇龙第一次收到了司徒协的礼物,意识到从此以后自己恐怕要成为姑妈钓男人的诱饵,只觉得自己身上有洗都洗不掉的潮气。


如此的奇异、荒凉。


可是,坐在电影院里看完电影版《第一炉香》,开车回家飞驰在秋风呼啸的夜晚,我以为我会有一点百感交集的伤怀,但是并没有。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电影《第一炉香》是失败的,它并没有引起我对女主角葛薇龙悲凉凄惶命运的同情,也没有让我在那种幽微复杂的人性里发出一声唏嘘长叹。


不能说电影拍得不美。


事实上,杜可风的摄影从未让人失望过。


许鞍华对香港的理解,也从来都很准确。


电影一开头,那种湿漉漉的绿与冷冰冰的红,的确十足还原我想象中的张爱玲笔下那个虚幻奇异的世界。



全网都在嘲的《第一炉香》,她到底错在了哪里?


当年刚得知许鞍华要拍《第一炉香》的时候,心里很期待,但同时又觉得不可能。


别说那复杂的用语言都表述不清楚的内心世界了,就单单是“那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都是对照”的姑妈家,许鞍华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呢?


可是许鞍华展现的很好,她用镜子实现了这种对照,因此在《第一炉香》里,很多复杂的内心戏,包括对人物的剖白,都是通过镜像来完成的。


因此,观影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电影里每个人物的亦真亦幻与破碎抽离。


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正常感,或许是葛薇龙所谓的“鬼气森森”,又或者是一种乱世孤岛的淫逸气息,但,总之,都还可以说一句,这很“张爱玲”。


也不能说电影的剧情莫名其妙。


事实上,当我又把小说《第一炉香》读了一遍后,我惊奇地发现,小说里提到的所有剧情,包括细节,电影都是展现了的,除了葛薇龙因受了姑妈家的刺激,嫌弃自家曾用的仆人太过粗鄙,想办法打发走了前来送她的佣人这一点之外,其他剧情几乎没有遗漏。


不知道电影里为什么去掉了这一段,但其实小说里开篇这一幕,是塑造葛薇龙这个人物的关键,那很容易让读者理解到葛薇龙的虚荣、世故,以及复杂。


不仅尊重原著剧情和台词,王安忆在改编上甚至也加入了不少新的桥段,而且,客观说,有好几段加的相当不错。


乔琪乔自己养的蛇被父亲勒令放走那一段我就很喜欢,他一边对父亲发脾气,一边又像个小孩子一样哭着对父亲说自己错了。这种行为举止,就蛮贴合乔琪乔的形象,把他浪荡、敏感同时又脆弱寂寞的性格刻画得很具体。


他也和那条蛇一样,是凉的,又似乎哪里是热的,想逃离,又好像无处可逃。于是只能寄生在这湿漉漉又诡异的世界里。


葛薇龙公布婚讯后,和曾经的好朋友卢兆麟在教会里重遇那段戏也加的很不错。


原著里卢兆麟在被姑妈钓上后,就没有再露过面了。



全网都在嘲的《第一炉香》,她到底错在了哪里?


但王安忆给他新加了一场戏,那就是他和葛薇龙站在两个人当初认识的地方,葛薇龙说自己要结婚了,和乔琪乔,卢兆麟说自己要去国外留学了。


两个人都有点怅然所失,最后只有一句“想不到”。


这样的桥段,放在电影里,其实很容易引起观众对人生错落、命运飘零的悲叹。


是很加分的改编。


包括 “你是我的眼中钉,恐怕没有希望拔出来了”这种被很多人吐槽太过油腻的台词,其实真的不能怪王安忆,因为原著也是这么写的,那是独属于那个时期那样的两个人之间,很高级的一种调情。


只不过演好了是调情,演偏了,那就是油腻了。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比较糟糕的改编,也不能说糟糕,就是放在电影里很突兀很没有必要,我认为是婚后葛薇龙撞到乔琪乔偷情,歇斯底里地打他,又神经质地对他说“爱我吧”“我很幸福啊”。


就本来对葛薇龙来说,这应该是很悲苦的一件事情,但电影拍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很“抓马”,让我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古早琼瑶剧的片场,很不符合葛薇龙万事都藏在心里的人设。


很想大声对他们说:“不要再表演爱情的疼痛了!”


真正的疼痛是克制和隐藏,葛薇龙美就美在那份停滞的气息。所以电影里马思纯不大吼大叫或者作出那种醉酒迷离的表情时,有几个镜头还是很美的。



全网都在嘲的《第一炉香》,她到底错在了哪里?

(电影里碎花那套也是很美)


电影最后一幕那句,“我爱你,你个没良心的”,也是被吐槽特别厉害的一段戏。


我能理解电影加这一句的用意,因为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在这之前的剧情是,乔琪乔说自己是一个很爱说谎的人,但从没对葛薇龙说过一句谎话,因为他一直对葛薇龙说实话,说不能爱她,只能给她快乐。


葛薇龙也叹气,说他明知道谎言可以让人快乐,但是他偏偏不说,懒得操心。


乔琪乔就又说:“用不着我编谎来给你听。你自己会哄自己。”


这一段对话,张爱玲写得很高级,可以说整个《第一炉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都在这一段对话里——没有爱情,只有自欺欺人,葛薇龙是姑妈的幌子,爱情是葛薇龙堕落在欲望中的幌子。


《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都有着张爱玲对婚姻的悲观洞察:婚姻不过是一场长期的男女之间的买卖,爱情是他们的遮羞布。


张爱玲的世界,是一路下沉里,裹着一点真心。


她也是拿爱情当幌子,本质是写人性。


你不能说张爱玲完全没有爱,事实上我觉得她是有的,而且张爱玲对爱的浓度和纯度要求都很高,但是张爱玲认定的这种爱,在现实生活里,是几乎没有的,人性的幽微决定了不可能有100%的纯爱。


她是看清了这个事实,但仍然留了一些期待温度,不然就不会有葛薇龙的挣扎。


哪怕到了后来她最绝望的《金锁记》,都还是能让人在很小很小的字缝里,捞出一点点对美好的那种期待。


曹七巧不是没有想过好好去生活的,虽然最后她亲手摁灭了那种期待,但总归是有过的。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比较早期的作品,和她后来的《倾城之恋》有点像,写的是对爱情、婚姻乃至人性的失望,但也又都存放了一点复杂世情里的真心。



全网都在嘲的《第一炉香》,她到底错在了哪里?


不管是葛薇龙还是乔琪乔,他们荒诞的婚姻中,没有爱情,但有一点真心。


王安忆加上那一句“我爱你,你个没良心”的,承接在那句“你不说谎,那我来说”,其实更像一个女人自己的呓语,她不是说给任何人听的,只是说给自己听的——她只拥有过一刹那的真心,连“我爱你”这句谎言都得不到。


同样的,还是演好了,就是很高级的女人自伤。


演偏了,那就是要死要活不知所云的疼痛爱情。


很可惜,马思纯真的演偏了。


如果完全演偏了,就纯粹把这当成《七月与安生》来演,或许也能拿下不看张爱玲原著的那一批观众。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影又完全延续了张爱玲的那个故事内核,在很多细节上体现了葛薇龙是一个被欲望裹挟,自甘沉沦的女人。


比如铁了心要回上海,却在轮船上发觉自己早已回不到从前,于是折返回来找姑妈讨教,如何在男人身上赚钱。


还有姑妈和乔琪乔父亲把儿女当成物件摆弄,靠他们挣钱的那种对话也让人惊觉人性的可怖。


于是,看过张爱玲原著的,一方面觉得选角太不贴合了,一方面又觉得很多复杂的人性,被错误处理成了纯爱。


没看过原著的,则是完全懵了,会在电影院里不停地怀疑自己,到底看的是不是爱情片?


比如我老公,他是没看过原著的,出了电影院后,他说看了个寂寞,感觉马思纯饰演的葛薇龙是很爱乔琪乔的,又觉得她好像是为了帮姑妈搞钱的。


然后他问了一个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和解释的问题:“姑妈和乔琪乔的父亲都那么有钱,那为什么她要让她的侄女嫁给他的儿子,再让她的侄女搞钱养他的儿子,神经病啊。”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也许就是理解的层层偏差吧。


编剧理解张爱玲有偏差,导演理解编剧会有偏差,演员理解导演和剧本还会再有偏差,一层层偏差下来,最后到了观众这里,就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了。


还是那句话吧,再好的导演还是得拍自己真正有共鸣的东西;


再好的演员,还是得演自己可以共情的东西。


只有如此,观众感受到的才是准确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幽微   姑妈   贴合   幌子   原著   偏差   人性   真心   观众   剧情   父亲   婚姻   期待   爱情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