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藏传佛教在明清时期影响极大,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使藏传佛像艺术在内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样使汉藏佛像艺术有了更深入的影响和交融。明代,藏传佛像风格始终主导着潮流,永乐和宣德时期汉藏风格的宫廷造像则占据了半壁江山。

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明永乐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大明永乐年施》款 高20.2 cm

一尊佛像上有两个地方的明显特色,那一定是在一个历史阶段,汉地和藏区的文化、艺术有密切的交流,事实上,我们要寻找永宣造像的源头,会发现这个源头并不在明代,而是在元代。

从元代开始,历朝的封建统治机构都非常重视和藏区高级僧侣集团的联系,尤其是永乐帝。永乐帝极为重视周边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推行“羁縻”政策,一边大封僧官建立制度,一边频加礼遇以结其心,这一切都是为了积极凝聚藏传佛教僧众对明朝皇权的向心力,强化中央政府管辖西藏的上层建筑和社会基础。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永乐佛造像艺术独特风格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

明代的宫廷有这么有一个规定,凡是三教受封为“国师”以上的僧俗官员,都有资格派代表进京朝贡,贡品呢,自定。进贡并不是单方面的赠予礼品,藏族官员入朝进贡的同时,明代政府也要给予回赐。而且,回赐的价值都是数倍于贡品的。

各类的佛像,特别是金铜佛像因为价值比较昂贵,又由于僧俗官员的特殊性,这种佛像就成为了明朝廷赏赐官员的不二选择。不仅如此,明朝政府当时还允许朝贡的人员往来经商,有些受赐物品还在沿途出售。因为朝贡名利两收,藏区首领竞相前往,代代相效,随行人员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朝贡使团络绎不绝,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后来的数千人。

出自宫廷的“永宣造像”数量,也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明永乐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大明永乐年施》款 高20.2 cm

明代早期,隶属于“御用监”的“佛作”是宫廷专门制作佛教造像的机构。永宣时期,技艺精湛的工匠在官吏的监督下,依据宫廷要求和藏传佛教定型的造像模式,融入内地传统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和工艺特点,按照严格的量度和仪轨统一制作佛像。

永宣佛像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将汉藏造像元素融为一体。审美主体是汉族的,雕塑母题是藏族的,严格遵循藏传佛教图像的规范,但在艺术表现上又与藏族原型不同。永乐佛像把汉藏艺术因素巧妙结合,水乳交融,形成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雍容而不失秀逸,浑厚之中透着温文尔雅。时至今日,美轮美奂的永乐宫廷金铜佛像,依然让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僧俗信众为之倾倒。

永宣造像的主流为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佛母和护法,造型端庄秀丽、衣饰繁复华丽、做工精巧细致、鎏金饱满肥厚,既为宫中内设佛堂自用,又作为珍贵的礼品赏赐给来朝贡的西藏各派宗教领袖。这些佛像的面部宽平,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颇强。装饰上亦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

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明 永乐至宣德 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 高24.5cm

所有永宣造像都配有莲花座,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上下基本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联珠纹。

莲花座下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部位刻画十字金刚杵,固定封底盖的方法为剁口法,底盖封实后,一般要用掺有朱砂的封蜡封好底盖周围的缝隙。用黄铜铸造,采用中原传统失蜡技术,不同于惯用的翻砂法,铸工精细而复杂,涉及冶炼、塑模、制范、铸造、打磨、镀金、装藏等多种工艺。铜质细密莹润,铸完后进行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流光溢彩,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

工艺精湛是永宣佛像的突出特点。金属造像是佛像雕塑艺术中工艺最复杂的,集合了塑模、铸造、錾刻、打磨、鎏金、镶嵌、染色等十几道工序。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制造一尊铜鎏金吉祥天母像需各类工匠达12种之多,即大器匠、锉刮匠、合对匠、收搂匠、胎基匠、錾花匠、攒焊匠、磨匠、镀金匠、洋金匠、画匠和拨蜡匠(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内务府奏销档》),可见造像工艺之复杂。永宣佛造像铸造錾刻精细,每一缕发丝、每一颗圆珠都一丝不苟。镀金层厚,光泽亮丽,工艺之精微缜密无可挑剔,确实是明清佛造像中的精品。

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明永乐 铜鎏金文殊菩萨 高19.4cm

明代宫廷造像创始于永乐时期,但只延续到宣德时期。永宣之后,明代宫廷造像突然销声匿迹,至今尚未发现有永宣之后明代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

永宣造像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永乐前期、永乐后期和宣德时期。永乐前期的宫廷造像大部分保留了印度、尼泊尔的造像遗风。永乐后期,宫廷造像上的藏式风格逐渐淡化。宣德时期基本继承了永乐后期的宫廷造像特点,汉地元素多了起来。宣德之后的造像,汉地风格更加浓厚。当然,永宣之后,宫廷几乎很少再有此类造像了。

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廷造像的创立时期。这个时期的造像体态优美,面相妩媚,装饰繁缛,气质优雅,做工精细。整体造型、装饰风范基本定型,但是局部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印度和尼泊尔造像遗风,最突出的是莲花座上的莲花瓣,细长饱满,劲健有力,造型优美且神韵十足。

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明正统 鎏金铜观世音菩萨坐像 高34.9cm

约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到永乐末年,是明廷造像的定型时期。造像体态趋于平稳,比较少见到三折枝式的动感姿势。而这种腰身纤细、造型非常动感的特点是明显的藏地风格。这个时期的造像面相宽平,眉眼平直,具有明显的汉人面相特征,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莲花瓣,形制比永乐前期明显宽肥饱满,莲瓣头部出现卷草纹。

宣德时期,主要为宣德帝在位时期(1426-1435年),是明廷造像的发展时期。宣德朝承袭永乐后期的特点,但躯体更趋肥胖,略显臃肿;面部更趋汉化和男性化;莲花瓣更加宽肥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加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感亦比起永乐时期强烈;体量普遍增大;整体风格和表现手法明显不如永乐时期优美精细。值得注意的是,现存400余尊永宣造像中,宣德时期造像约占十分之一。这应是永宣宫廷造像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

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明永乐 观音菩萨立像 青海省博物馆藏

要是从政治来说,无论佛教、道教还是儒教,都是统治者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明代永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说白了也只是“道具”。

但是这并不影响永宣造像自身超卓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由于选材用料考究,制作规范精细,600多年来,永乐造像以神韵精美曼妙、仪态华丽端庄而独步中外;以造型匠心别具、风格兼容汉藏而冠绝古今。


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康健寨——石雕佛坐像(图片来源于聚镁Art0X)


永宣宫廷造像美在哪里?

蔡德全——佛(图片来源于聚镁Art0X)

内容选自“聚镁Art0X”社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聚镁好课 · 深入艺术视界

聚镁Art0X在线教育品牌

精中选精,知艺术所以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造像   中原地区   宫廷   释迦牟尼   宣德   佛教   鎏金   坐像   佛像   永乐   明代   饱满   时期   风格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