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卡硝烟(三)

1940年下半年,观音堂税卡的同志是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和战斗的。由于日伪在根据地里实行“三光政策”,进行不断的扫荡,致使税卡始终处于拉锯区内,成了根据地的边缘前哨;不断经受着敌人的袭扰与破坏。而税卡的同志们,总是灵活机动地在主要干线上活动,坚持税收工作。为了组织更多的收入,他们不满足在税卡周围活动,而是把根据地所有内外通道都作为自己的哨卡,不让一分钱的税款跑掉。于是这方圆百里都知道观音堂有一个共产党的捐税局。

虽说是税卡,但税款多半不是等来的。在与敌伪斗争的同时,更多的是与一些带有旧习气的商人斗。一些商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偷漏税款,但只要税卡的同志们一得到群众的举报,也总是不顾饥饿和疲劳,不顾路途的遥远,千方百计地追回税款。

有的奸商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往往对税卡的同志进行行贿,但税卡的同志没有一人接受,使这些商人感到了共产党领导的税务人与敌伪的收税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商人从税卡的同志们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坚持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商贩们多是在清晨与傍晚赶路, 从而使税收工作更加艰难。有天傍晚,在他们奔波了一百多里之后刚返回税卡,还没等喝口水,一位放羊的老人就来报告,一伙商贩从东边谷底避开税卡,向北而去。大家一听,又来了劲,提起枪就追出了七、八里,很快在一个小山沟里发现了刚停下来休息的三个商贩。

敌人为了消灭抗日政权,经常不断的派出大量的特务到根据地刺探情报。有的则化装成小商小贩。有一次,他们在对一个要进入根据地的货郎征税放行后不久,发现此人很快空身返回,神色慌张。税卡的同志们严加盘问,并予押送到县公安局。原来此货郎是敌人派来的密探,被群众认出。此人正被公安人员追加辑的对象。

在野外设卡,同志们整日四处奔波与敌人周旋,这样的环境使取得给养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税卡的同志经常都是饿着肚子度过一天的。实在忍不住了,就到附近的地里拔些野菜充饥。谁能想到,他们的背上背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钞票。范纬青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曾批准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税款到附近的村庄里买些东西充饥,回去可以报销。但谁也没有这样做。大家都说,这里抗日的经费,公平派上大用场,我们不能动。

1941年的1月30日,驻泰宁军分区、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政府、县独立营等所有的机关和部队,都转移到了离观音堂村以南不远处的南北桥和西山地带。为保证后方机关的安全,税卡的同志们决定仍留驻观音堂,在做好税收的同时,当好机关的前哨。

不久,敌人疯狂地向这边扑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税卡   泰宁   敌伪   货郎   前哨   税款   商贩   根据地   同志们   硝烟   观音   税收   商人   敌人   同志   机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