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减什么?加什么?这个家长说的那叫一个透

可能因为两个女儿学科类校外培训班我们上得很少,所以“双减”从天而降的时候,我们一家还沉浸在暑假的旅行当中,我完全感受不到那种冲击。

直到9月1日这个重要日子到来,“妈妈我今天所有作业在学校写完了!”这几乎是最近每天女儿回来给我说的话,“双减”政策的影响实实在在体现在我的生活里了。

作为家长,起码暂时我感觉到了轻松和透气。

但是最近我身处的几个家长群里,弥漫着焦虑。

我身边很多亲人,朋友是老师,他们几乎都是精疲力尽的状态。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尤其是大女儿今年升了中学,我心里也很清楚,“双减”直接影响的一定是女儿三年之后的中考。

所以关于“双减”我最近一直在想,在思考,却迟迟不敢动笔。

今天试着把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分享出来,仅一家之言不作参考。

(一)“双减”到底要减什么?

“双减”具体的文件我就不引用了,估计关心的家长都能背下来啦,我只说我透过这个文件看到的:

(1)“双减”要减掉的就是教育和成长的捷径。

套用明兰最喜欢的一台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个深远有多远?作为当代爹妈的我们,“深远”基本上就是到高中毕业进入一所好大学,这成了悬挂在每个父母和孩子门楣上的目标。

恨不得孩子从进入幼儿园那天就开始进入倒计时的冲刺。

可是回望三四十年的人生,我们自己的“深远”从哪里开始?

和爸爸妈妈想的完全不一样,属于我自己规划的人生是从告别父母走进大学那天开始的:

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主动地、有意识地内化学习,懂得用学习来应对剧烈变化的时代。

但是补习班补出来的,刷题刷出来的孩子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的。

晚点的从中学开始,早点的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习惯了补习班老师一口一口地把“知识”嚼烂喂给他们。

至于吸收的如何?“知识”怎么做出来的,补习班老师根本没时间给他们教,毕竟爸爸妈妈每一块钱都要在他们这里兑换成鲜艳的分数。

我们把钱塞进补习班给孩子换来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却把孩子未来所有的可能堵死在这条唯一的路上。

(2)“双减”要减掉的是不会学习的人。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勇敢的孩子靠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兴趣,克服无数的恐惧感学会了最基本的技能。

可是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学习学科课本成了我们12年中最重要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点点丢掉了对学习所有的热情,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在疫情后,各种线上教育培训机构都在疯狂打广告,我看到大部分广告后的念头是:

一些知名高校的毕业生都去培训机构当老师了,教下一代孩子们怎么考试。

荒唐吗?

就像那个在山上放羊的小孩子,放羊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娃为了让娃放羊……

且不论广告到底有多少虚的成分,一定也有很大比例真实情况,因为资本的介入让在线教培老师拥有非常高的工资,并且教人考试是他们最轻车熟路的工作。

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必然会走到第一梯队,成为世界第一。

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大智慧、大创新、大格局、大情怀……

这些反反复复、口头上说过无数次的口号是需要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未来中国人才的困境,这远远不是辅导班和反复刷题能够培养出来的孩子。

如果最终通过高考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通过辅导班和刷题的方法,都是精打细算能赚多少名利的孩子,未来哪还有什么希望啊!

会自己学习,会独立思考的人最终一定会脱颖而出,他们才是未来中国的希望。

(二)“双减”要增加什么?

(1)“双减”要增加的是整个社会的上升通道。

好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普通人不管在哪个阶层,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一路向上。

这条向上的通路是绝对不能够被堵塞的,如果这条通路堵死只会让社会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

关闭唐朝科举上升通道的李林甫,挽着唐玄宗的胳膊把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拖进了泥潭。

在“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南宋,一代奸臣秦桧竟然敢把自己年龄不到一岁的孙子录为状元。

当这个最重要的上升通道被堵塞意味着整个社会是毫无生机的社会,没有任何希望。

在今天这条通路更不能被辅导班和试卷堵死。

(2)“双减”要增加的是普通人的幸福感。

2021年于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这不是冠冕堂皇的话,这意味着国家重心的转移。

物质财富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高速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持续,普通人民群众精神上的幸福感是未来很重要的工作重心。

幸福感源自眼下没有火烧眉毛,未来没有后顾之忧。

未来的境遇从这几年医保、养老等等方面的措施就可以看到希望。

那很多人眼下的火烧眉毛是什么?

当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们都被教育的内卷裹挟到精疲力尽,哪里还谈得上幸福感?

缓解教育的压力就是缓解整整一代人的焦虑,提升大部分人的幸福感。

(3)“双减”是要增加更多成才的可能。

其实现在“双减”大家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中考分流,残酷的50%的分流。

我们以为大学才是那扇安全门,进了这扇门就可以人生一片坦途了!

真的吗?可能我们想多了。

学历早已经缩水了!

普通本科毕业生可能工作远没有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好找,甚至收入也远不及技工。

职业教育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更早的开始学习专业技能。

这个世界一定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习学科知识,有人手巧,有人细心,有人跑得快,有人平衡好,有人热爱烹饪……

每个人都不一样,却要去做完全一样的事情,走完全一样的道路,有多少孩子在这条路上再也找不到一生热爱的事了?

分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分流的态度。

我有一次坐滴滴,遇到了一位爱聊天的司机,他说起他孩子的经历:

儿子在中学沉迷手机游戏,他当时打过,骂过,当然没用。

最后孩子当然是考不上高中,去上了职业学校。

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专业是机电(其实具体名字我忘了,大概也是电子行业)。

这孩子特别喜欢他的专业,他突然就爱上了学习,在学校也很积极当各种班委。

明年就要毕业了,孩子已经早早开始复习,准备继续深造考这个专业的本科。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孩子勉强考上高中,未来可能会更艰难。

所以分流是不是死亡之路,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条路,每条路上都有希望。

现在看“双减”最不清楚的事情,就是觉得这件事情不应该让老师一力承担。

几乎所有学校的模式都是延长了在校时间,把所有的压力和工作压在了老师的身上,这同样是不可持续的一件事情,老师是教育的基石,或许不久的未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变革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不习惯,很多路径要变化,也意味着一部分人会被甩下去,作为家长我现在觉得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抱怨,而是调整心态,拥抱这次变革,好好想想“双减”过程中我怎样去帮助孩子,让他不要被甩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家长   火烧眉毛   补习班   辅导班   深远   中国   学科   幸福感   女儿   老师   未来   孩子   社会   工作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