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有个屯,村民满嘴山东腔,太多人回流蓬莱,村里快没人了

山东人”闯关东“,有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明崇祯年间至清康熙六年,这期间,顺治皇帝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这一年也是《红楼梦》初稿成书的年份。当时规定有优惠政策:”所招民每名口给月粮一斗,每地一,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

第二个时期:1861至1910年,鸦片战争后,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第三个时期:民国期间。民国的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的一半。

第四个时期:1955年至1960年,山东支边垦荒,这是由农垦部、内务部、劳动部等部门统一组织的支援边疆垦荒活动,六年中,山东70多个县市共迁出110多万人,其中其中迁往黑龙江省的人数占迁出总数的73%,迁出最多的是梁山县,占全省迁出人数的48%。

黑龙江有个屯,村民满嘴山东腔,太多人回流蓬莱,村里快没人了


今天我们说的这个村子,是上世纪50年代整体搬迁到东北的。

火箭村,在大庆林甸县花园乡,村子不大,全村有130多户人家,祖籍都是蓬莱,这些山东人的后代,抱团,村民就像亲兄弟,到谁家都像到了亲戚家。虽然目前人不多,但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人口还是挺多的。

黑龙江有个屯,村民满嘴山东腔,太多人回流蓬莱,村里快没人了

火箭村有两件事情很出名:一个是文化大院;一个是村史馆。

文化大院是县里组织建设的,林甸县有54个“农村文化大院”,火箭村的是最红火的。

村史馆是村民自发建设的,在林甸县独树一帜。村史馆里的展品大到桌椅板凳,小到罐碗瓢盆,都是村民们用过的老物件。最有名气的是一个木头箱子,是村民张秀兰家里的,当年来东北时,从山东背来的,是她唯一的嫁妆。

村史馆成了县里的旅游景点之一,村子里上了年纪的大妈们志愿当讲解员,她们熟悉每个大小物件背后的故事,总会向村里的孩子们,向参观者一遍遍跟每一件东西的来历。

为我们讲解的是一名姓吕的大妈,她说:要反复讲,不能让村上的孩子忘了他们的山东老家。

黑龙江有个屯,村民满嘴山东腔,太多人回流蓬莱,村里快没人了


由于闯关东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村民和蓬莱老家一直有联系。陆陆续续地,不少人搬回了山东老家。

大妈告诉我们,这也是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但大妈也很肯定的说:我是不回老家了,习惯了东北的慢生活,不适应一年365天都忙忙和和的山东日子了。

为我们讲解完最后一件展品,吕姓大妈转身关上门,挂上锁,自言自语地说:孩子们都喜欢回老家了,或许不久后,只有这个小展馆记得当年闯关东的事儿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蓬莱   梁山县   内务部   山东   村里   村史   村民   林甸县   县里   山东人   黑龙江   大妈   大院   老家   火箭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